文天祥 乃士表公長子,字履善、諱雲孫、字宋瑞、小字從龍、(第行千一)又行千二、號文山,江右吉州廬陵人,生於端平丙申五月初二丑時,寶祐乙卯以易經中鄉舉進士,丙辰對廷帝親授中狀元及第,歷官至觀文殿大學士右丞相信國公。任寧海節度判官,咸淳十年(1275)譏諷丞相賈似道被貶為贛州知州,常闢本里東山別墅號文山,為賈似道沮歸隱宅於斯。德祐乙卯奉詔赴難勤王,景炎戊寅十一月潮陽被執繫獄,元祖屢誘以大用不屈,至元朝s午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1)死節,年四十七﹛C 夫人歐陽氏與義士收殮m城小南門外(今北京柴市口),後張毅甫奉柩歸里葬於八十一m水湖大坑虎形,前列翁仲華表旁建享堂肖公像於其中,置有祭田四十畝,羅元泰為之記,至今子孫醮掃其山,後至東排,前至泰和左至觀音岩,右至橫嶺下,俱奉楔憭韝l孫世守。夫人永豐沙溪歐陽氏宋崇政殿說書嚍N先生之女,值亂留於燕京,後陞子迎歸奉養,大德二年乙已二月十九日卒,葬泰洞源觀背竹山內,其竹山為吾文家世守至今,子孫清明祭掃看山人姓郭,置酒席歡洽。 次夫人顏氏、黃氏空坑兵敗陷走興國寶石寨投崖碎身而死,士人葬之,公為文哭之,立廟於其地。顏氏亦陷死於崖州亦立廟於其地,子二人女六人俱卒,以侄陞子繼嗣。前明景泰中m憲韓雍泰加贈諡號錄用子孫奉命賜諡號忠烈,大清康熙十一年奉特旨配享歷代帝皇廟,其各處忠臣堂及公生卒事實載各朝史鑑詣先生傳記,公著有文山全集十六卷裔孫 有煥、位下,於雍正三年重梓付世。 公有正氣歌傳後,乾隆乙卯會旌建大宗祠于廣東省城洗馬池,蒙清 太祖皇帝表為“天地正氣古今一人”。(併合原譜) 天祥1283年大都柴口就義後,於次年安葬在家鄉富田(八十一都水湖大坑虎形)鶩湖虎形山間。墓坐北朝南,封土高?2.6米,直徑5米,墓門高2.1米,寬3.4米,墓前有祭祀台,兩側有石級小路。約10米處有一塊平地,置放著文天祥的簡介石碑,另外還有石俑石馬。墓園前是五門六柱的牌坊,其中神道長47米,喻意天祥47歲就義,沿階而上,只見頂“為國捐軀”四個字熠熠生輝,對聯“天賦忠烈千秋志,祥賜英名萬古存”,精闢地概括了天祥的民族精神。 道生 據《潮州文氏族譜》所載,文天祥祖籍吉州廬陵人(今江西吉安),娶妻妾三人(歐陽氏、顏氏、黃氏),生二子(道生、佛生)。空坑兵敗佛生和環娘、柳娘被俘,軍中死於瘟疫的是長子道生。道生(咸淳丙寅1264.9.25—祥興元年1278.8.22),乙亥(1275)帝命殿前指揮使蘇劉義之女為配,後投奔惠州府尹、叔父璧,宋危而令妻及幼兒伯平(1279.6.7∼1344.2.15、號恕齋)與舅蘇能、家僕吳通、侄汝安,去潮州府(今豐順縣)豐政都大勝村娘家逃難。 文道生在惠州病故,柩移葬大勝村後。其夫人蘇氏,於乙酉(1285)八月十三日病故,葬於村背湖頂“飛天蜈蚣”地,座乾向巽,越歲十一月把道生骨骸移并葬於此。 遺子文伯平約丙戊年(1286年)遷至潮州府玄歌都鳳凰下埔村後坑嶺,于壬辰(1292)與吳通,偕汝安避禍移居東部40公里遠的鳳凰社下埔村梨樹下,打鐵兼務農為生,同年娶宋氏,後娶曾氏,共育六子汝香、汝旺、汝光、汝明、汝山、汝海,後代現分佈潮安、普甯、豐順、陸豐、饒平、汕頭、南澳、福建銅山(今東山)、海南瓊山諸縣市,和港澳臺及海外。今下埔嶺有文伯平墓。潮安縣鳳凰鎮潮梅文氏始祖的正氣堂,位於下埔管區梨樹下村,坐東向西,是文天祥唯存之孫文伯平而創建,1998年初至十月二十三日重建告竣。以上《潮州文氏族譜》所載。 定娘、壽娘 文天祥二女墓在太湖鎮三角村蘇坑北部山麓。墓的主穴碑文曰:“敕封護國仙神烈女定娘、壽娘合墓”,橫批是“仙宮”。墓穴前兩旁,石雕丹柱成對高聳。遮牆石蓋櫛比鱗次,火磚石灰圍牆延伸抱攏。墓前有一偌大拜坪,碑座林立。 《文山二女墓記》和《宋故丞相文信公二女墓銘》,東西分立。其間,有歷朝創、修墓地善信捐題芳名錄,有府、縣官衙保護墓地告示、禁牌。碑、銘、記文皆有楷書鐫刻,筆法遒勁,字跡仍清晰可辨。從追述當年文天祥戎馬倥傯,捐輸國難,到定娘、壽娘流落三角,憔悴以死,為父盡孝,以及鄉紳仁人義舉營葬,歷數史實,鑿鑿有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