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天星英漢百科醫學辭典》 ( 2007 年 ) Meteor's Cyclopedic Medical Dictionary 鄧樹楨 編著 |
||||||||
(English / Chinese)
Written and Edited by
S.
Jerome Teng D.Sc.
, M.S.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Missouri. |
|||||||||
《最新天星英漢百科醫學辭典》 (An A-Z Reference Guide) For Medical Professional and General Public. 【部份內容摘錄】 繼續A-2, 繼續B, 繼續C, 繼續D, 繼續E, 繼續F, 繼續G, 繼續H, 繼續I, J, K, 繼續L, 繼續M, N, O, 繼續P, Q, R, 繼續S, 繼續T, U, 繼續V, W, X, Y, Z•藥名A 【最新醫學健康新聞】 【天星其他連接】 【 A 】 (英文發音,請 Double Click 【發音】) abdominal pain 【發音】—(腹部疼痛,腹痛):又稱「abdominalgia」;腹腔內疼痛,常見症狀,可能是短暫失常或嚴重疾病,造成原因很多,通常不易確定診斷,經常是良性或自限性,又分急性、慢性腹痛,症狀可能附帶打噎(belching)、噁心、胃腸積氣(flatulence)、嘔吐(vomiting)、腸聲等徵狀,疼痛部位與發生原因有關,可能原因包括有發炎、下痢(diarrhea)、便秘(constipation)、神經因素、腸道過敏徵候群(IBS)、腸絞痛(intestinal colic)、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闌尾炎(appendicitis)、(間歇性)腸阻塞、膽結石(gallstone)、腹膜壁層發炎(parietal peritoneal inflammation)、肝炎、月經痛(menstrual pain)、子宮疼痛、子宮內膜異位(endometriosis)、盆腔炎症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膀胱炎(cystitis)、腎結石、腎臟感染、腸扭結(volvulus)、腫瘤(tumor)等。
ABO blood group—(ABO血型分類):又稱「ABO blood-group system」「ABO system」;一種主要的人類血型分類,共分為A、B、AB、O四類,一生不變,分類是根據紅血球表面是否具有遺傳而來的A抗原或B抗原(基因),這些抗原基因位於第9 染色體(band 9q34.1),不具有A抗原、B抗原者稱為「O抗原」或「O型血液」,同時具有A,B抗原者為「AB型」,具有兩個A抗原或具有一個A抗原,一個O抗原者為「A型」,具有兩個B抗原或一個B抗原一個O抗原者為「B型血液」;不同血型的人相互輸血可能發生排斥作用,把A或B抗原血液輸至不具有A或B抗原者會引起嚴重的免疫反應,O型血液者不帶有A、B抗原,只能接受O型血液,但O型血液(紅血球)卻能輸血給其它任何的血型,因此O型血液者又稱「普適供血者」(universal donor),(輸血限於紅血球,不包括血漿),而AB型者卻能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Rh 因子(Rhesus factor)是另一種血型分類,血球表面具有Rh 抗原則為Rh 陽性(Rh+),沒有Rh 抗原則為Rh 陰性(Rh-);在美國人口中Rh 陰性的比例約是3/20;◆一般同時使用兩種系統,使血型分為八類;血清中的抗體(antibody)狀況則相反,紅血球具有A抗原者血清中具有「anti-B抗體」,會對B抗原紅血球產生排斥,而紅血球具有B抗原者血清中具有「anti-A抗體」,會對A抗原紅血球產生排斥,O抗原(血型)者血清中同時具有anti-A抗體、anti-B抗體,而AB型血液者血清中不具有兩種抗體;◆根據「美國血庫協會」1999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在美國人口中:O型佔45%、A型佔40%、B型佔11%、AB型佔4%,如果包括Rh 因子則人口分佈為:O+型佔38%、O- 型佔7%、A+型佔34%、A- 型佔6%、B+型佔9%、B- 型佔2%、AB+型佔3%、AB- 型佔1%。
abscess 【發音】—(膿腫,膿瘍):包含膿液的一個腔穴,組織受感染發炎後所產生局部的膿腫,通常由細菌所引起,常見的是葡萄球菌屬(Staphylococci),有時黴菌感染(fungal infection)也能造成膿腫,膿液(pus)是由破壞後的組織細胞、死亡及存活的細菌、白血球(leukocytes)等所構成,膿腫外圍會逐漸形成一個保護膿膜,膿腫可能擴大或減小,根據細菌或白血球何者佔優勢;細菌感染的治療是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有時不易穿過膿腫的外膜,需要將膿腫內的膿液排出,許多情況下在膿液排出後,即能逐漸復原,有時亦需要抗生素治療。
abortion—(流產,墮胎):在胎兒發育完全之前,發生自然或使用人工方式停止懷孕,人工流產(induced abortion or elective abortion)可在懷孕第1、2個「三月期」(trimester)執行,在第1個三月期的方法包括月經吸出法(menstrual extraction)、吸出刮除法(suction curettage)、非手術墮胎法(nonsurgical abortion),月經吸出法是吸出子宮的內含物,但未擴張子宮頸,最好是執行於懷孕第5-7週,可不需麻醉,但失敗率高於其它方法,「吸出刮除法」類似前者,但子宮頸先經過擴張,通常在懷孕第6週後需要擴張子宮頸,或可使用真空抽吸法,再把子宮內層組織經過輕力刮除;非手術墮胎法是在懷孕7-9週前使用口服墮胎藥 RU-486 ,有時此方法不能成功時也需使用「吸出刮除法」;在懷孕第2個三月期執行墮胎則比較複雜,也具有較大的併發症危險,可經由擴張與吸出方法,通常需要麻醉,在懷孕第16週後可注射鹽水(saline)、或荷爾蒙、攝護腺素(prostaglandin)至羊膜袋內,過程是先由羊膜腔內抽取羊水50-200ml,再注射入50-200ml 高滲性(hypertonic)的鹽水(時間45-60分鐘),鹽水造成胎兒死亡與子宮輕微的收縮,攝護腺素或催產素(oxytocin)可造成子宮較強力的收縮,而後進行胎兒排出過程,攝護腺素也可經由陰道使用以促使流產,墮胎後可服用藥物以控制子宮出血、收縮子宮,如果沒有併發症或術後感染,墮胎應不會妨礙再度懷孕生產。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ACE) inhibitors—(血管緊縮素轉化酶抑制劑):又稱「ACE inhibitor drugs」「ACEIs」;一族群降血壓藥物(antihypertensive),1979年開始使用,大多是口服藥,用於治療所有程度的高血壓、嚴重的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預防心臟衰竭造成的死亡,通常用於當其它藥物無效時,有時與利尿劑、乙型受體阻隔劑(beta-blocker)合併使用,或用於具有腎病的糖尿病患者;◆原理是阻隔轉換酶的功能,抑制腎酶(renin)、血管緊縮素(angiotensin)系統的作用,抑制「血管緊縮素1」被轉換為「血管緊縮素2」,血管緊縮素2具有增高血壓效果,減少血管緊縮素2的產生,造成血管壁放鬆,血壓降低,減少心臟工作負荷;▲可能副作用包括噁心、味覺減少、頭痛、暈眩、乾咳,第一次服藥可造成血壓降低過多,病人可能發生昏厥,此現象又稱「first-dose effect」(第一劑作用);◆藥物種類包括 benazepril HCl (商品名 Lotensin)、captopril (商品名 Capoten)、enalapril (商品名 Vasotec)、fosinopril sodium (商品名 Monopril)、lisinopril (商品名 Prinivil)、moexipril HCl (商品名 Univasc)、quinapril HCl (商品名 Accupril)、ramipril (商品名 Altace)、trandolapril (商品名 Mavik)。
acetaminophen 【發音】—(藥名,乙醯胺基酚):商品名 Tylenol, APAP, Aceta, Actamin, Actimol, Aminofen Max, Dapa, Feverall, Genebs, Meda Cap, Panadol, Parten, Pedric, Phenaphen Caplets, Redutemp, Suppap, Tapanol, Tempra, Tylenol Extra Strength,屬於非處方藥(over-the-counter drug, OTC);又稱「paracetamol」(對乙醯胺基酚);常用的非麻醉性止痛藥(nonnarcotic analgesic)、退燒藥(antipyretic),有機化合物(organic compound),分子式 C8H9O2N,分子量151.2 g/mol,苦味,白色粉末,口服藥、靜脈注射藥、肛門塞藥,(90-95%)由肝臟代謝,由腎臟排泄,半衰期1-4小時,用於治療輕微至中度疼痛或發燒(fever),阿斯匹靈(aspirin)的主要替代藥物,藥效強度類似於阿斯匹靈;◆最早於1893年由德國拜耳藥廠(Bayer AG)發展出,雖然在當時明顯的具有止痛退燒效果,但被延誤50餘年才被應用,延誤原因是當時拜耳藥廠認為此藥會破壞人體的血紅素(hemoglobin),事實並非如此,可能是因為其它化學物的影響,直到1950年美國兩位化學家再度檢驗此藥,才發現它不會破壞血紅素,對它產生興趣的原因是另一種相關藥物「對乙醯胺基苯乙醚」(phenacetin)已被應用為止痛藥許多年,但證據開始顯示長期使用能造成肝臟、腎臟的傷害,他們發現造成組織傷害的原因是「phenacetin」的分子,而止痛退燒的效果是來自乙醯胺基酚,「phenacetin」在身體內被轉換乙醯胺基酚,這項研究結果造成1953年Sterling-Winthrop 公司藥廠以「Panadol」商標名稱開始生產此藥,在美國的商標名稱為「Tylenol」;◆自從1955年後被普遍應用為一種止痛退燒藥,治療輕微至中度的疼痛,例如一般頭痛、牙痛、月經痛、肌肉痛、關節痛、感冒等,及用於減退發燒,降低因為感染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體溫升高,一般治療感冒的藥物經常含有此藥成份,但對於關節炎病症缺乏消炎效果,原因是此藥對於身體內「環氧合酶」(cyclo-oxygenase, COX)的作用低於阿斯匹靈(aspirin),因此不會降低發炎;◆此藥不受食物影響,空腹或飲食後均可服用,此藥不同於阿斯匹靈處是它不會造成胃部的刺激或出血,因此特別適用於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患者、或對阿斯匹靈過敏者,同時此藥也比較適用於孩童,因為孩童發生病毒感染而且使用阿斯匹靈,容易得患雷氏徵候群(Reye’s syndrome);因為此藥不具有消炎作用,因此在治療關節炎引起的疼痛,它沒有阿斯匹靈有效;此藥長期服用或服用過量(overdosage)具有危險性,可能造成肝臟、腎臟嚴重或永久性的傷害,劑量過高甚至可致命。
acetylcholine (ACH, Ach)—(乙醯膽鹼,乙醯化作用;副交感神經阻滯藥):膽鹼(choline)的醋酸酯(acetic ester),人體的一種神經遞劑(neurotransmitter)、化學訊息物(chemical messenger),由周邊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CNS)的神經末梢所釋放,存在於體內的一種醋酸酯膽鹼(acetic acid ester of choline)化合物,在神經末梢內由膽鹼(choline)合成產生,合成過程所需的酵素是膽鹼乙醯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它由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 nerves)突觸部位及神經肌肉交接處(myoneural junction)等部位所釋出,其作用為中樞神經和周邊神經的神經遞劑,造成心臟抑制、血管擴張、胃腸蠕動等副交感神經作用;◆它能被身體組織中的「乙醯膽鹼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與血液中的「類膽鹼酯酶」(pseudocholinesterase)快速的催化轉換成膽鹼(choline)、醋酸(acetic acid),此物質作用若發生障礙,將影響腦神經保存新的訊息及取出舊的記憶,此為阿茲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的一個徵狀特性;◆自體免疫病的重症肌無力(myasthenia gravis)患者肌肉變得無力,原因是抗體阻隔肌肉上的乙醯膽鹼受體,因此驗血檢查「乙醯膽鹼受體抗體」(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可用於診斷重症肌無力。
achondroplasia—(軟骨發育不全):又稱「chondrodystrophy」;骨骼成長的遺傳性失常,造成一種短肢侏儒症(dwarfism),正染色體顯性遺傳(dominant trait),基因缺陷位於第4 號染色體(band 4p16.3),男女機會相同,基因攜帶者具有50%機會遺傳給子女,但患者的父母親多是正常(80-90%),多數患者是由於基因發生新突變,骨骼成長失常,通常在出生後一年內即能看出,造成四肢短小,受影響主要是手腿的長骨,連接骨骼的軟骨(cartilage)過早轉變成骨骼,因此限制骨骼成長,大部份其他骨骼能正常成長,頭部略大,鼻樑短,額頭有些突出,身軀接近正常,頭腦智商和性發育正常;胎兒時可檢驗出。
acid-base balance—(酸鹼平衡):又稱「acid-base homeostasis」;體液維持酸鹼平衡的機制,經由氫離子(hydrogen ions)的化學交換,使體液保持中性的pH值,酸性物質釋放氫離子,而鹼性物質接受氫離子,液體中的氫離子數量決定其酸鹼程度,氫離子的測量是以1-14的pH值,pH值低於7為酸性,pH值高於7為鹼性(alkaline),pH值7為中性(neutral),正常人體血液略呈鹼性(pH值範圍7.35-7.45),pH低於7.3為酸血症(acidosis),pH高於7.5為鹼血症(alkalosis),兩種都是嚴重的代謝狀況;肺和腎臟在人體酸鹼平衡的調節具有重要的作用。
acidosis—(酸毒症,酸血症):身體內失去酸鹼的平衡度,造成血液中產生過多的酸性,原因是酸性的累積或是鹼性的失去;此症又分為代謝性(metabolic)、呼吸性(respiratory)兩種形式,代謝性酸血症(metabolic acidosis)可因嚴重下痢,或因服用過多酸性藥片(例如阿斯匹靈),或未控制的糖尿病所造成(ketoacidosis),例如身體不能生產胰島素或接受胰島素不足的人,或運動過度、心臟衰竭、腎衰竭、休克(shock)等因素,使血液中產生過多的酸性;呼吸性酸血症是因為呼吸未能排出足夠的二氧化碳,包括哮喘(asthma)、支氣管炎(bronchitis)、肺氣腫、窒息、呼吸不足等因素,造成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能溶於血液以形成碳酸。
acid pump inhibitor—(酸泵抑制劑,胃酸泵抑制劑):又稱「proton pump inhibitor」(質子泵抑制劑)「gastric acid pump inhibitor」;能抑制胃部細胞產生胃酸的藥物,可用於治療胃酸回流、心口灼熱(heartburn)、胃潰瘍(peptic ulcer)、十二指腸潰瘍、胃酸過多等病症;◆藥物種類包括 omeprazole (Prilosec)、lansoprazole (Prevacid)、esomeprazole (Nexium)、pantoprazole (Protonix, Somac)、raberprazole (Aciphex, Pariet);見「proton pump inhibitor」。
acne 【發音】—(痤瘡,粉刺,青春痘):一般是指「acne vulgaris」;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一種慢性皮膚發炎的狀況,由於毛囊(hair follicles)與皮脂腺(sebaceous glands)的發炎造成皮膚的破裂,較常發生於年青人,通常發生於臉部、胸部、背部,年青人性荷爾蒙的改變是促成因素,荷爾蒙不平衡造成皮脂腺分泌過多的皮脂(sebum),男性荷爾蒙能促進皮脂的分泌,皮脂和角質物滯留於毛囊口,過多的皮脂把皮囊阻塞住並且產生白頭粉刺(whiteheads),如果毛囊沒有完全阻塞,皮膚色素可能會氧化變黑而產生黑頭粉刺(blackheads),細菌在皮脂腺部位滋生繁殖,容易造成感染、發炎、膿液、結節,產生青春痘(pimples)或更嚴重的癤(boils),一些藥物可使既有的痤瘡惡化,例如皮質類固醇、男性素(androgens);保持臉部和皮膚的清潔有助於減輕症狀,不要使用殺菌肥皂,使用微酸性清潔皂,患者應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糖類、奶脂、油膩、刺激性食物,緩解壓力,男子20歲以後發生情況降低;如果成年人產生嚴重症狀,可能另有原因,某些化學物質和油類可能產生此症;此症又分為「尋常痤瘡」(acne vulgaris)、球形痤瘡(acne conglobata)、酒渣鼻(acne rosacea)、初生兒痤瘡(acne neonatorum)、氯痤瘡(chloracne)等。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發音】—(愛滋病,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又稱「HIV disease」「HIV infection」;一種反轉病毒(retrovirus)引起的傳染病,病毒名稱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經由輸血、體液、性交等方式傳播,患者的白血球與免疫系統受到破壞,感染的最後階段稱為「愛滋病」(AIDS),於1981年在美國首次確認病例(HIV-1病毒),之前此病在非洲等地已經存在(HIV-2病毒),1983年分離出HIV病毒,1985年發展出血液檢驗方法,愛滋病患者在早期大多數是男同性戀(gay),後來逐漸擴散至其他民眾;免疫系統是身體抵抗病菌的主要防線,HIV病毒破壞人體內一種具有CD4抗原標記的白血球,又稱「CD4+T淋巴細胞」(CD4 helper-inducer T lymphocyte),T4淋巴細胞是免疾系統抵抗感染的重要成員,此種輔助淋巴細胞受到傷害減少後,逐漸造成人體免疾系統的瓦解,導致最後的免疾崩潰,患者因為併發症而死亡;◆最初感染HIV後,病毒經過2-8週的複製繁殖,有些患者(40-70%)會產生所謂急性症狀,包括發燒(98%)、淋巴腫大(75%)、喉嚨痛(70%)、肌肉痛(60%)、皮疹(50%)、頭痛(35%)等類似流感症狀,此期間病毒抗體通常不能查驗出,但感染可由血清HIV RNA 或「p24 antigen」查驗,症狀通常持續1-3週,之後患者可能沒有症狀,免疫系統仍能正常工作,但具傳染性,可能長達1-5年,少數人甚至10年或更久;當患者體內T4淋巴細胞被嚴重破壞,T4淋巴細胞血清濃度低於200 cells/μL,產生的症狀包括發燒、淋巴腫大、喉嚨痛、夜汗、下痢、口腔感染、泡疹、體重減輕等,此時患者稱為具有「愛滋病相關徵候群」(AIDS-related complex),(此200 cells/μL數值是根據80%患者於3年內會發展為愛滋病),免疾系統已是十分虛弱,當感染疾病開始發生後,患者稱「典型愛滋病」(full-blown AIDS),病人也多有神經性失常病症,卡氏肺孢子蟲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是常見的機會感染,如果未經治療,通常在幾年內患者會因為肺炎、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感染、淋巴瘤(lymphoma)、卡波西氏肉瘤(Kaposi’s sarcoma)、或其它併發症去世,愛滋病曾是1993年美國25-44歲死亡原因的首位;近年來愛滋病治療已有不少進展,1995年後已有控制愛滋病毒發展的藥物組合療法,同時採用多種藥物,俗稱「雞尾酒療法」,正式名稱為「抗反轉病毒療法」(antiretroviral therapy),使死亡率顯著下降;,,。
acromegaly—(肢端肥大症):稀見的代謝異常病症,手腳、頭、面部、內臟發生變大現象,耳朵、鼻子,下巴也變大,徵狀是漸進性,造成原因是腦下腺前葉(anterior pituitary)分泌過多的生長荷爾蒙(growth hormone),原因經常是腦下腺體產生良性瘤腺瘤(adenoma),如果這種良性瘤發生在10歲前能造成巨人症(gigantism),多半情況是在四肢長骨發育停止後腫瘤才開始產生,造成肢端肥大症,其它症狀包括頭痛、多汗、高血壓,成入患者可造成嚴重疾病,可能造成充血性心臟衰竭、肌肉無力、骨質疏鬆,常見的早期症狀是手腳軟組織腫大;診斷包括驗血、CT scan、MRI,治療包括手術療法、放射療法、荷爾蒙療法。
actinomycosis 【發音】—(放線菌病):又稱「lumpy jaw」;稀見的慢性感染,全身性疾病,放線菌屬(Actinomyces)所引起,人類之間不具傳染性,人類感染是由「依氏放線菌」(Actinomyces israelii)所造成,此菌類似黴菌,通常情況即存在於口腔、腸道,由於組織傷害而促成感染,依感染部位的不同,此病分為三個主要類型:腹部放線菌病(abdominal actinomycosis)、頸面部放線菌病(cervicofacial actinomycosis)、胸部放線菌病(thoracic actinomycosis),腹部病症發生於胃、大小腸、闌尾、骨盆(pelvis)等,頸面部位發生於口腔、喉嚨、牙齒、頸部等,胸部病症發生於支氣管(bronchi)、肺部、胸膜(pleura)等部位;最常見的是頸面部位,口腔不潔促成疾病的發生,病狀是疼痛腫脹,臉部皮膚可能產生小孔與膿液,可能併發症是腦膿瘍、腦膜炎(meningitis);診斷方法包括胸部X光、組織培養、支氣管鏡,治療是使用大劑量抗生素,青黴素或其它抗生素。
acute bronchitis 【發音】—(急性支氣管):支氣管內壁黏膜的急性發炎,大多是病毒所造成,當感冒或咽頭炎時病毒常會侵入支氣管,引起急性支氣管炎,症狀主要是發燒、氣喘、喘鳴、咳嗽、咳出的痰呈黃色或灰色,胸部可能有不適疼痛,症狀出現後如果體溫超過38℃,或兩天內沒有好轉時,應就醫診治;病毒感染並無直接的療法,治療方法包括舒解症狀、退燒止痛藥、休息、身體保暖、補充水份、使用抗生素預防細菌感染等。
acute glomerulonephritis 【發音】—(急性腎小球腎炎):腎臟腎小球的急性發炎現象,常見造成原因是細菌感染的併發症,尤其是鏈球菌(streptococci)感染,也可能是因為病毒或寄生蟲,其他的感染原因包括有:心內膜炎(endocarditis)、傷寒病(typhoid fever)、梅毒(syphilis)、瘧疾(malaria)、洗腎感染等,也可能是因為自體免疫(autoimmune)病症例如是lupus,或是脈管炎(vasculitis),此症較常發生於兒童,尤其是在鏈球菌感染喉嚨或皮膚後;除了少數嚴重病例可能導致腎衰竭,多半會在2週至數月內自然痊癒;腎小球發炎影響腎臟濾血過程,使得紅血球和蛋白質進入尿液中,腎功能不良可能導至高血壓和水腫,症狀包括有小便中含有血液、小便量少、身體水腫(edema)等,嚴重的病例可能有腎衰竭的症狀,檢查方法包括驗尿、驗血、鏈球菌的檢驗培養等,如果症狀持續可使用腎臟生檢,治療包括使用抗生素、利尿劑、低鹽飲食;見「glomerulonephritis」。
acute tubular necrosis (ATN)—(急性腎小管壞死):又稱「acute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腎臟組織中腎小管的受到損壞,造成急性腎衰竭(ARF)、尿毒症候群(uremia syndrome),也是造成急性腎衰竭最常見的原因,(在美國約佔所有急性腎衰竭的75%),致病原因又分為絕血性(ischemia)、腎中毒性(nephrotoxicity)兩種,絕血性傷害是因為腎臟血流供應阻礙,例如是循環陷落、外傷、嚴重低血壓、出血、脫水、心臟休克、手術、輸血反應等,腎中毒性傷害則是因為食入或吸入有毒化學物或腎臟過敏反應等;見「acute renal failure」。
acute viral hepatitis 【發音】—(急性病毒性肝炎):肝臟發炎的期間少於六個月,A、B、C、D、E型肝炎病毒都可能造成急性肝炎症狀,症狀通常於六個月之內會消除,B、C、D型肝炎則可能轉變為慢性肝炎;根據臨床症狀上的差別,急性病毒性肝炎可分為三種,分別是「無黃疸性肝炎」(anicteric hepatitis)、「黃疸性肝炎」(icteric hepatitis)、「膽汁鬱滯肝炎」(cholestatic hepatitis),其中以第一種最常見,第三種最少見;其他能造成類似於急性肝炎症狀的病毒包括有 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等。
adrenal gland—(腎上腺):又稱「suprarenal gland」;人體一對內分泌腺體,各自覆蓋於腎臟上方,外觀呈三角形狀;◆腎上腺在結構上分為兩部份,各具不同功能,外層部份稱為「腎上腺皮質」(adrenal cortex),受腦下腺前葉(anterior pituitary)所分泌荷爾蒙的影響,分泌皮質脂酮荷爾蒙(corticosteroid hormone)、雄激素(androgens),對身體新陳代謝、血液化學成份、體型毛髮等有重要影響,來自腎臟的腎酶(renin)控制腎上腺皮質分泌醛固酮(aldosterone);較小的內部區域稱為「腎上腺髓質」(adrenal medulla),屬於交感神經系統一部份,與身體對外來刺激的反應有關,分泌腎上腺素(epinephrine)、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腎上腺失常造成的病症包括有「嗜鉻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Addison’s disease、Cushing’s syndrome。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發音】—(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親腎上腺皮質荷爾蒙):又稱「adrenocorticotrophin」「corticotrophin」(親皮質激素)「corticotropin」;腦下腺前葉(anterior pituitary)分泌的一種多肽荷爾蒙(polypeptide hormone),在哺乳動物中包含39個氨基酸,能刺激腎上腺皮質(adrenal cortex)分泌各種皮質類固醇激素(corticosteroid hormones),例如氫基皮質酮(cortisol),作用包括增加肌肉細胞攝取氨基酸、促進脂肪細胞的脂肪分解(lipolysis)、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等;當身體受到壓力、感染、傷害、燒傷、手術、腫瘤等刺激時,ACTH分泌會增加,腦下腺發生腫瘤時,ACTH分泌也會增加,也使腎上腺皮質分泌過多的「氫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進而造成克興氏徵候群(Cushing’s syndrome);◆一種驗血項目,輔助分析診斷腎上腺功能不足、克興氏徵候群,數值依方法與每日早晚而不同(早晨6-8時最高),正常範圍(早上)20-140 pg/ml,(或Mayo Lab. 正常範圍低於60 pg/ml),血清濃度過高可能表示「原發性腎上腺功能不足」(Addison’s disease),造成腦下腺(pituitary)分泌過多的ACTH,血清濃度偏低可能表示「續發性腎上腺功能不足」,原因來自腦下腺、或丘腦下部(hypothalamus)的功能失常。
aerobic exercise【發音】—(有氧運動,需氧運動):又稱「aerobics」「active exercise」;運動時充分運用心肺功能與身體四肢,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身體活動量增加造成肌肉對氧氣需求量的增加,但未造成組織氧氣的不足,通常指持續性、中度激烈的運動,例如長途慢跑、籃球、足球、游泳等,有氧運動有益健康的好處包括有(1) 強化肺臟呼吸功能,幫助空氣容易進出呼吸道,(2) 強化心臟肌肉、送血功能,有助於血液循環,減低休息時心跳速率,(3) 強化身體肌肉,改善血液體液循環,降低血壓,(4) 增加身體紅血球數目,改善血液攜氧能力,(5) 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一般而言,各種形式的身體活動都能有助於健康,但有氧運動的效率較高,改善心肺功能的效果較佳,一些專家建議每週至少應作三次有氧運動,也應視身體狀況而調節,避免過度激烈運動;◆相對的是「無氧運動」(anaerobic exercise),例如舉重肌肉訓練、短跑、棒球、高爾夫球,但所有運動的初期都是無氧運動。
aflatoxin 【發音】—(黃麴毒素):一種黴菌毒素(mycotoxin),由黃曲黴菌(Aspergillus flavus)產生的有毒物質,1960年在英國由於發生「火雞X病」(turkey X disease)而被發現,黃麴毒素可分為B1、B2、G1、G2等四類,屬於一種致癌物質,能污染儲存的糧食,尤其是花生、地豆類、穀類等,老鼠猴子等動物試驗顯示黃麴毒素是促成肝病、肝癌的危險因素,處於熱帶區域的非洲、亞洲的肝癌罹患率較高,黃麴毒素可能是促成因素之一,也可能促進產生雷氏徵候群(Reye’s syndrome)。
air embolism—(氣栓,空氣栓塞):又稱 gas embolism;空氣氣泡(air bubble)造成血管系統發生阻塞,屬於稀見狀況,氣泡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通常是由手術、靜脈注射、受傷、潛水意外等,靜脈氣栓通常必須明顯阻塞肺部血流才能造成症狀,動脈氣栓也經常是醫原性(iatrogenic),症狀包括呼吸困難、弱脈搏、低血壓、胸部疼痛不適、心臟衰竭,來自針筒中很少量氣體不會產生症狀;有時指氣泡使右心室(right ventricle)流出的血液受阻礙,患者頭部朝下、左身側躺,可能會把空氣栓塞移除;少量氣泡阻塞心臟冠狀動脈(coronary artery)或腦動脈可能造成死亡。
albumin 【發音】— (白蛋白,蛋白素,蛋白;藥名):人體最多的一種蛋白質,也是血液中主要的蛋白質之一,它是在肝臟內由氨基酸(amino acid)所形成,而氨基酸是來自小腸內所消化吸收的蛋白質;白蛋白具有幾種重要的功能,其一是使液體保留在血管中,白蛋白也能保留住體內一些重要物質,例如是鈣質、荷爾蒙等,附著於白蛋白,避免它們由腎臟尿液排出體外;白蛋白也能調節身體組織和血液間水份的移動,肝硬化造成血液白蛋白濃度降低,白蛋白濃度在3g以下時,容易產生腹水(ascites)、水腫等症狀;驗血項目,正常範圍(成人)3.5-5.0 g/L,(孩童)3.8-5.4 g/L,減少原因尚包括營養不良、腎病徵候群、多發性骨髓瘤、白血病、轉移癌、炎性腸病、甲狀腺機能過旺;藥物商品名 Albuminar 5% or 25%, Albutein 5%/25%, Buminate 5%/25%, Plasbumin 5%/25%,血液衍生物(blood derivative)、placental human plasma,靜脈注射,用於恢復病人的血液容量(blood volume),原理是產生膨漲壓力(oncotic pressure)以擴張循環血液的容量。
alcohol intoxication—(酒精中毒,乙醇中毒):飲酒過量造成人體血液內酒精(乙醇, ethanol)濃度過高,超過某一定值量,輕者能造成迷惑,嚴重者能造成昏睡失去知覺、甚至死亡,產生效果與血液中酒精濃度有關,徵象程度與血液酒精濃度可歸納為以下四類「D徵象」(D signs),分別是「Dizzy and Delightful」(1 mg/ml)、「Drunk and Disorderly」(2 mg/ml)、「Dead Drunk」(3 mg/ml)、「Danger of Death」(4 mg/ml of blood)。
alcoholism—(酒精上癮,酒精中毒,醇中毒):又稱「alcohol abuse」「alcohol addiction」;屬於一種慢性病症,身體對於酒精飲料(alcoholic beverage)產生上癮牲性(addiction)或依賴性(dependence),影響患者正常的工作表現、個人行為、家庭生活, 患者比較常見於男性,酗酒是一種生理與心理上的依賴性,也能造成生理與心理上的失常,屬於世界上最常見與最昂貴的藥物濫用(drug abuse)問題之一,另一項是吸菸與尼古丁(nicotine);◆造成原因不清楚,尤其是生理機制因素,說法理論有多種,影響因素包括有遺傳因素、生活環境、情緒因素;促成原因之一是酒精能刺激腦部細胞產生神經遞劑多巴胺(dopamine),也有發現是酒精能與腦部的化學物(例如多巴胺、血清素(serotonin))發生作用,進而產生類似於嗎啡(morphine)的化學物,因此酗酒的原因近似於嗎啡上癮;◆也有證據顯示酗酒與家族遺傳因素有關,原因是腦部組織的多巴胺受體基因(dopamine receptor gene)發生缺陷,也有研究者發現酗酒者的腦部比一般人具有更多的多巴胺受體,而這些多巴胺受體受到激化與酒精或古柯鹼(cocaine)的上癮有關;此外,酗酒也可能與精神壓力有關,長期酗酒能導致慢性疾病(例如肝硬化)、工作生活、車禍意外、家庭社會的問題,嚴重酗酒者突然停飲後可能產生「戒除症狀」(withdrawal symptom),例如譫妄症(delirium tremens)、顫抖、憂慮、妄想、幻覺、不適等感覺;治療方法包括生理性藥物、心理性咨詢支持、解除精神壓力困難,治療酒精依賴性的藥物包括有 diazepam (地西泮)、disulfiram (雙硫醒)、clomethiazole (氯美噻唑)。
alpha-blockers—(甲型阻隔劑,α阻隔劑):一種腎上腺素能抑制藥(adrenergic inhibiting drug),一種降血壓藥,作用是與甲型腎上腺素能受體結合,原理是藉由阻隔「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腎上腺素(epinephrine)對血管組織的α1或α2受體(alpha receptors)的作用,以阻止它們促使血管收縮,造成身體周邊血管的擴張,進而降低血壓;此藥能單獨使用降低血壓,但通常與其它藥合用,長期使用會逐漸效果減低,與利尿劑合用能防止減少效果的喪失;與其它降血壓藥相比,此藥的一個優點是能降低血膽固醇;常見副作用包括低血壓、心跳加快、鼻塞、噁心、疲倦、頭暈、頭痛、胃不適;藥物種類包括 phenoxybenzamine、phentolamine、prazosin、terazosin;見「beta receptors」。
alpha-fetoprotein (AFP) 【發音】—(甲型胎兒蛋白):「feto」胎兒之義;糖蛋白(glycoprotein),正常情況由胎兒的肝臟、胃腸道、卵黃囊(yolk sac)所產生,孕婦驗血檢查甲型胎兒蛋白的高低可判斷正確懷孕期、或胎兒是否正常,胎兒血清AFP濃度通常於懷孕13週時達最高值(3000μg/mL),羊水的AFP濃度也達最高值(30μg/mL),AFP經由胎盤(placenta)進入孕婦血液,孕婦血清AFP濃度通常於懷孕30週時達最高值(100 ng/mL),孕婦血清AFP異常過高時表示胎兒可能發生異常,雙胞胎時AFP亦較高,但孕婦AFP濃度減低則可能是唐氏症(Down syndrome)、Edwards 氏徵候群,但肯定的診斷需作抽羊水檢驗、超音波掃描等;AFP也可能由成人體內異常組織所產生,AFP正常範圍一般設定低於約10 ng/mL,非癌症狀況例如急性或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臟再生等,AFP數值可能會增高;在患有惡性肝腫瘤病人中約70%其血液中AFP濃度發生明顯增高,某些肝癌患者AFP可達10,000ng/mL,有些患胰臟癌、胃癌、睪丸癌、肺癌病人亦見AFP數值增高,因此AFP又被稱為一種 腫瘤標記(tumor marker);AFP在人體內的半衰期約為4.5天,AFP也被應用於肝癌治療結果與預後的觀察。
alternative medicine 【發音】—(另類醫學,另類療法):又稱 alternative therapy ;此名詞包含範圍廣泛,它形容病症的治療方法或理論與西方醫學院的傳統醫學(orthodox medicine)或對抗療法(allopathy)有所差異不同,種類包括有「全體論醫學」(holistic medicine)、植物藥草療法(herbalism)、針灸(acupuncture)、順勢醫療論(homeopathy)、自然療法論(naturopathy)、心靈療法論(spiritualism)、氣功(Chi-kung, qi-gong)、瑜珈術(yoga)、指壓(acupressure)、整骨療法(osteopathy)、食物療法、呼吸法、運動法、營養補品等,種類繁多,因為在素質上參差不齊,有些奇怪的療法可能是效果不彰,信者有之,甚至延誤病情,但有些療法同時考慮到病人的心理情緒因素、營養與代謝作用、呼吸與運動、心肺循環健康、免疫系統能力等,因此作為一種「輔助療法」(complementary therapy)經常是有所助益,因為傳統醫學亦有其盲點限制與副作用,除了手術、化學藥物、抗生素等積極性療法外,許多病症或失常的克服或預防是有賴於人體的自然痊癒力(spontaneous healing),例如把病毒或殘餘的細菌消滅仍需人體免疫系統的作用,若能把這種自我痊癒力充分發揮,其治療的能力效果有時會出人意料外;見「acupuncture」「Chi-kung」「yoga」。
Alzheimer's disease (AD) 【發音】—(阿茲海默氏病,老年癡呆症,早老性癡呆):又稱為「Alzheimer's dementia」「presenile dementia」;一種腦部病變,與年紀有關的腦部功能衰退,腦部的重要神經細胞(neurons)逐漸發生不能逆轉的損害,過程與症狀是漸進的,尤其是大腦皮質(cerebral cortex)的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控制重要的辨識功能,患者因此逐漸失去心智能力,最後導致病人需要完全的照料,病人通常因為併發症去世,例如肺炎、尿道感染等;微候症狀包括有健忘、短期記憶喪失、抉擇困難、憂鬱、言語困難、書寫閱讀能力衰退、言語溝通障礙、易受刺激、異常安靜、容易迷路走失、生活需人照顧、大小便失禁等,通常症狀逐漸開始於65-70歲,唐氏症(Down’s syndrome)患者則開始較早;此病與遺傳因素有關,原因不清楚,病因與治療方法尚在研究發展中,治療是針對症狀的改善,病人腦部出現的斑塊和異常神經細胞之間有一種澱粉樣蛋白物質,很可能與致病原因有關;一種早老性精神病癡呆症,屬於「老年癡呆症」(dementia)的一種,約佔所有癡呆症病例的80%。
amenorrhea 【發音】—(無月經,停經,閉經,月經異常停止):女性月經周期(menstrual periods)的缺乏未出現,又分為「原發性」(primary)和「繼發性」(secondary)兩種,前者是指女子16歲時未產生月經,造成原因主要是發育較遲,也可能是因為內分泌(荷爾蒙)系統的失常,例如是「甲狀腺功能不足」(hypothyroidism)、腦下腺瘤、腎上腺瘤、腎上腺肥大(adrenal hyperplasia),也可能原因不明;後者是指女子月經本來正常,但發生暫時性或永久性的月經停止,最常見的造成原因是懷孕,也可能是因為停止服用避孕藥、卵巢腫囊(ovarian cyst)、或荷爾蒙的失常,例如是精神壓力、藥物、憂鬱症、壓食症(anorexia)等原因,暫時性的月經停止通常為期6-8週,也可能是一年或更久。 amino acid (AA)—(氨基酸):一族群有機酸(organic acid)化合物,位於碳原子的一個氫原子被氨基(-NH2)所取代,每個氨基酸分子包括三個重要部份,分別是一個氨基(-NH2)功能部分、一個羧酸基(carboxylic acid, -COOH)功能部分、一個特性旁鍵(side chain)或稱「R group」;氨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成份,形成短的多聚體鏈(polymer chain)稱為「peptide」(肽),形成較長的多聚體鏈則稱為「polypeptide」(多肽)或「protein」(蛋白質);◆人體蛋白質分解後能產生許多種氨基酸,自然界存在有100種以上的氨基酸,只有20種通常存在於天然蛋白質,為人體代謝或成長所需;人體也有幾種重要氨基酸與蛋白質沒有關聯,例如幾種神經遞劑:glycine、gamma-aminobutyric acid、glutamate;也有許多的氨基酸能合成其他的分子,例如色胺酸(tryptophan)是神經遞劑血清素(serotonin)的前體、甘氨酸(glycine)是卟啉(porphyrin)(例如heme)的前體、精氨酸(arginine)是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前體;◆20種常見的氨基酸分別是:alanine、arginine、asparagine、aspartic acid、cysteine、glutamic acid、glutamine、glycine、histidine、isoleucine、lysine、methionine、phenylalanine、proline、serine、threonine、tryptophan、tryosine、valine。
amphetamine 【發音】—(安非他命,苯丙胺):「alpha-methylphenethylamine」(Alpha-MethylPHenEThylAMINE)的縮寫;俗稱很多,例如 speed、uppers、drivers、co-pilots、bennies、eye openers、pep pills、wake-amine (清醒他命)等;通常直接使用藥物屬名;一種人工合成化學藥物、中樞神經系統刺激劑(CNS stimulant),具有壓抑食慾效果,種類又包括 amphetamine、dextroamphetamine、methamphetamine (speed)、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 (MDMA);最早於1887年由德國科學家合成製造,直到1930年代才開始受到注意與使用,能產生腦部刺激,擴張瞳孔、口乾、減輕疲勞,產生一種思維敏銳和愉快的假象感覺,因此遭到濫用(abuse),最常被濫用的是methamphetamine,但多年後才被列為管制藥物,1950-60年代(美國)普遍被處方用為食慾抑制藥,此藥也具有收縮血管效果,產生近似於人在危險緊張時的反應;通常用口服方式,處方藥被應用於肥胖症、欲睡症、輕度抑鬱性精神症、過動症等,耐藥性(tolerance)產生迅速,能導致藥物依賴性(drug dependence),長期使用不利於健康,有濫用可能,屬於管制藥物,大量使用能產生毒性效果(poisoning),症狀包括震顫(tremor)、心悸(palpitation)、憂鬱(anxiety)、睡眠困難、頭痛、高血壓等,更大劑量可能造成妄想(delusion)、幻覺(hallucination)、精神錯亂(delirium);易與其它藥物產生反應。
amnesia—(記憶缺失,遺忘症,失憶症):俗稱「loss of memory」;記憶(memory)受到影響的狀況,部份或完全的失去記憶能力,對過去某段時間發生的事情缺乏記憶力,使成原因包括腦部傷害(head injury)、嚴重精神創傷、病症,可能是暫時性或永久性,常見的造成原因包括酗酒、全身麻醉(GA)、腦手術、藥物反應、頭部創傷(head trauma)、偏頭痛(migraine)、腦病、協識脫離(hysteria)等,例如「創傷性失憶」(traumatic amnesia);遺忘失憶症又分為三種主要形式 (1)順行性失憶症(anterograde amnesia),(2)後行性失憶症(retrograde amnesia),(3)暫時全面性失憶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順行性或前進性失憶是由腦部創傷所造成,特性是不能形成新的記憶,或新的事件不能轉換成為長期記憶,對創傷之前的過去記憶仍保留;後行性或退行性失憶也可能是由腦創傷造成,但經常與前進性失憶相反,也就是不能回憶起腦創傷(失憶症)發生之前的事件,但以上兩種失憶症可能發生於同一病患;暫時全面性失憶的造成原因包括有情緒壓力打擊、劇烈身體活動、身體過冷或過熱,較常發生於中老年人,通常時間不超過24小時。
amniocentesis—(羊膜穿刺術,抽羊水檢查):又稱「amniotic fluid test」(AFT);產科(obstetric)的一種診斷技術,應用於產前診斷(prenatal diagnosis),如果羊水量足夠,最早可在第13週進行,通常在懷孕第14-16週(或第16-20週)期間進行,或羊水容量達到150 ml,先在腹部皮膚部位使用局部麻醉,再經由超音波影像的指引,直接使用細針筒穿過腹壁、子宮壁由孕婦羊膜袋內抽取少量羊水(amniotic fluid),再使用離心機將胎兒細胞分離與檢驗,用於診斷胎兒染色體異常、或先天遺傳性缺陷或疾病,例如唐氏症(Down syndrome)、脊柱裂(spina bifida)、溶血疾病、先天性代謝失常、胎兒性別,也可作其它染色體項目的檢驗,尤其是應用於孕婦年紀超過35歲、或具有家庭遺傳病史的孕婦;▲此檢查的危險性是可能造成感染或併發症,造成流產(miscarriage)的可能性約是1/1600,其危險性是低於子宮絨毛膜採樣(chorionic villi sampling)檢查。
繼續A-2, 繼續B, 繼續C, 繼續D, 繼續E, 繼續F, 繼續G, 繼續H, 繼續I, J, K, 繼續L, 繼續M, N, O, 繼續P, Q, R, 繼續S, 繼續T, U, 繼續V, W, X, Y, Z•藥名A 【最新醫學健康新聞】 【天星其他連接】 書名:《最新天星英漢百科醫學辭典》 Meteor's Cyclopedic Medical Dictionary 編著:
鄧樹楨
(美國密蘇里州華盛頓大學科學博士。)
天星出版 出版日期:2007年7月 (1150頁) 定價:NT$ 820
《最新天星英漢百科醫學辭典》(2007年) (Brand New Edition! This new edition is loaded with information. 1150 pages. Total Chinese/Engliah words = 1,400,000.) ◎ 版權所有 ◎ Happy New Year! (7-25-2002) (2-12-2005) (9-18-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