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天星英漢百科醫學辭典 》
鄧樹楨 編著 (2007 年7月) (English-Chinese Medical Dictionary) |
||
|
||
(內容摘錄) 【 L 】
lactase deficiency—(乳糖酵素缺乏):一種遺傳性失常,小腸分泌乳糖酵素(lactase)的能力缺乏或不足,因此影響乳糖的消化吸收,造成所謂的「乳糖不耐性」(lactose intolerance)狀況,食用含有乳糖的食品後,乳糖在糞便中積存發酵,嚴重者造成腹痛、腹脹、下痢等症狀;乳糖酵素的缺乏可能是先天性的,出生後即存在,隨著成長而變得明顯,造成原因也可能是慢性腸病所引起的併發症,例如是(celiac sprue)、胃腸炎(gastroenteritis)。
lacto-ovo-vegetarian—(食乳素食主義者):又稱「ovo-lacto-vegetarian」;素食主義者的一種,原則上只吃植物性來源食物,不吃動物肉類、脂肪,但卻吃某些動物來源食物,例如是雞蛋、牛乳、乳酪製品,以補充飲食中蛋白質的不足;見「vegetarian」「vagan」。
laparoscopy—(腹腔鏡檢查法):使用一種內腔鏡(endoscope)由腹部插入身體內,以檢視腹腔內情況,並可注入二氧化碳氣體以擴張腹腔,可檢查輸卵管、腸子、闌尾、肝臟、膽囊等器官,並可同時使用一個以上的腹腔鏡,及執行許多不同的手術。
laryngitis—(喉炎,喉頭炎):喉(larynx)或聲帶部位的發炎,經常是細菌或病毒感染所致,造成黏膜發炎腫脹、聲音嘶啞、喉嚨疼痛、或難以說話,又分為急性、慢性喉炎,急性喉炎通常是由病毒感染造成,例如是感冒,也可能是因為藥物、花粉、其它過敏物質所造成,病毒感染經常合併有發燒現象;慢性喉炎則可能是由於聲帶使用過度、大聲持久說話、劇烈咳嗽、胃酸回流、吸菸飲酒、外物刺激、手術傷害等所造成,聲音嘶啞是最常見的症狀,其他症狀包括有喉部不適或疼痛、乾咳;症狀通常在4-5天消失,若聲音持續沙啞7
天以上時,可能得患慢性喉頭炎。
laryngotomy—(喉切開術):切開喉部的外科手術,包括經由環狀軟骨(cricoid)、甲狀腺軟骨(thyroid cartilage)、甲狀腺膜(thyroid membrane),三者分別稱為上、中、下部喉切開術。
larynx—(喉):複數「larynges」;人體發聲的器官,位於聲帶(voice
box)和氣管的上端,介於咽部(pharynx)與氣管(trachea)之間的部位,包括聲門(glottis)在內,內層結構是黏液薄膜。 LASIK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雷射膜內層重塑術,雷射眼角膜手術):使用準分子雷射光束治療近視、遠視、散光的一種手術,在眼角膜(cornea)不同的部位作出精準定量的氣化切削,移除很薄的角膜組織,經由改變眼角膜的形狀與表面張力,進而改變眼角膜的屈光力,使光線能聚焦在視網膜上,矯正視力偏差;比「PRK」雷射角膜手術更為改良,治療範圍也擴大,包括由淺度至極深度的近視、遠視及散光;手術過程先使用角膜層狀切割儀器,橫向割開一薄層的眼角膜組織,約為25%的角膜厚度,直徑約8.5–10毫米的圓形角膜瓣,把角膜瓣拉至一邊,使用電腦與準分子雷射在其餘的角膜內層作出氣化削除,完成後把角膜瓣蓋回,它會自然黏回癒合,無需縫合,如此使手術後的疼痛度減少,復原時間也大為縮短,其滿意度超越其它的角膜屈光手術,但仍與醫生經驗技術及儀器設備有關係;許多種眼疾是此手術的禁忌,條件類似「PRK」雷射手術,病人眼睛必須先經過醫生的檢查評估以決定是否適合手術,其它條件包括有年滿20歲、近視度數穩定(一年內約不超過50度)、近視度數高於300度、散光在600度以內、最佳矯正視力在0.5以上;比較見「PRK」「radial
keratotomy」。
latent
period—(潛伏期,延隔期):又稱「latency」,感染發生後但未有症狀的一段期間;又稱「lag
phase」,刺激與發生反應之間的時間延遲,例如神經脈衝到達肌纖維與肌纖維開始收縮的短暫時間延遲。
lavage—(洗出法,灌洗法;灌洗):又稱「irrigation」「irrigate」;使用水或藥物液體灌洗身體的腔穴或血液,例如是胃、大腸、腹腔、胸膜腔等;見「gastric
lavage」。
laxatives—(輕瀉藥,通便藥):又稱「laxative
drugs」「cathartics」「purgatives」;治療便秘的一群藥物,具有幫助疏通腸道和排便的作用,有時亦可治療腸道過敏徵候群(IBS)和痔瘡(hemorrhoids),依作用原理的不同,瀉藥或通便藥可分為以下四類:(1)糞便成形(bulk-forming)通便藥,例如車前子(psyllium). (2)潤滑性(lubricant)通便藥,例如mineral
oil(礦物油)與lactulose(藥物名).
(3)刺激性(stimulant)通便藥,例如bisacodyl(藥物名).
(4)鹽性(saline
laxatives)通便藥,例如magnesium
hydroxide(氫氧化鎂)
(商品名:Milk
of Magnesia);糞便成形通便藥是增加纖維素,潤滑性瀉藥可能抑阻維他命吸收,有時是從肛門注入,刺激性瀉藥是刺激腸壁收縮,加快糞便排出,鹽性瀉藥是增加糞便的鹽份濃度,造成水份由腸子四周的血管進入腸子;瀉藥使用過多會造成下痢,應避免長期使用,刺激性瀉藥可能造成腹痛和腹氣(flatulence);此外尚有一種治療便秘的通便藥稱「stool
softeners」,例如「docusate
sodium」。
LDL receptors—(LDL受體,低密度脂蛋白受體):肝臟內細胞表面的一種蛋白質,它能與血液中LDL粒子的B型載脂蛋白(apo B)相結合,使得LDL能夠進入肝臟細胞,血液循環中約2/3的LDL被如此的移除,LDL這種受體也能與IDL和VLDL上面的E型載脂蛋白(apo E)相結合,幫助這些脂蛋白由血液進入肝臟組織,因此LDL受體具有減低血液LDL膽固醇濃度的作用;患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其肝臟內LDL受體發生缺陷,飲食內含有過多脂肪也能降低LDL受體的作用,導致血液中LDL膽固醇的濃度過高。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LVH)—(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症):血液由左心室送往身體各部,當身體週邊血液阻力增加,例如高血壓、肥胖等因素,左心室肌肉須更出力工作,長期能造成左心室肌肉壁的增厚,最後能導致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左心室肌肉組織的變為肥厚,減少左心室血液的容量,造成左心室組織質量增加的因素有許多,包括長期性高血壓、先天的遺傳因素、外在的因素例如是食鹽量、肥胖、酒精,及內分泌、神經等因素等;心臟工作的負荷是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是高血壓和肥胖,左心室肥厚是促成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臟病遽死的危險因素;運動員也可能產生心室肥厚的現象,但其心臟排血量未顯住減少;一般認為高血壓是促成的主要原因,但左心室質量的增加也可能發生於高血壓之前,促成血壓的增高。
legionnaires' disease—(退伍軍人病,軍團病):又稱「legionellosis」「pontiac fever」;一種急性的肺炎病症,屬於一種支氣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由一種軍團桿菌屬(Legionella)感染所造成,經由空氣途徑傳播,最早發現於1976年美國費城的一個退伍軍人的集會中,旅館集會後有182人感染該病,其中29人死亡,感染死亡率高達15%,後來此種細菌被命名為「退伍軍人肺炎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通常發生於夏末秋初,此種細菌生長於水中,常見的傳播方式是旅館的空調冷氣系統,由於冷氣水塔發生污染,人與人之間不會傳染,此病可能是輕微的,症狀類似流行性感冒,沒有肺炎的情況,也可能是嚴重的多葉性肺炎,中年老年人比較容易得患,症狀包括有疲倦、發高燒(high fever)、頭痛、肌肉痛等,進而造成乾咳(dry cough),嚴重患者可能有呼吸困難、胸膜炎(pleurisy)、下痢現象,治療方法是使用抗生素。
leishmaniasis—(萊什曼病,黑熱病):由一種有鞭毛的萊什曼原蟲屬(Leishmania)寄生蟲所引起的疾病,經由白蛉蟲(sand
fly)叮咬而傳播,疾病分為兩類,一種是「內臟萊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主要感染部位是肝臟和脾臟,一種是「皮膚萊什曼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感染部位是皮膚,治療包括使用含銻(antimony)成份的藥物;見「kala-azar」。
lens—(晶狀體,水晶體;鏡片):全名「crystalline
lens」,(解剖學)
位於眼球虹膜(iris)後方具有彈性、透明的晶狀體,調節光線的聚焦,晶狀體內發生混濁不清的病症稱為白內障(cataract);眼睛另一個具有聚焦作用的晶狀體(lens)是眼球前方的角膜(cornea),而且提供大部位的聚焦作用。
lens implant—(晶狀體植入術):白內障手術(cataract
surgery)時使用人工晶狀體取代原來不透明的晶狀體,人工晶狀體具有不同的設計樣式,以安置於虹膜(iris)的前方,晶狀體植入術後通常能提供良好的遠距視力,但多數人需要眼鏡以作近距離閱讀。
lentigo—(著色斑):複數「lentigines」;類似雀斑(freckle)的皮膚色斑,陽光照射所引起,通常發生於中老年人,良性狀況,無需治療;也有一種「幼童著色斑」(juvenile lentigo),與陽光無關,發生於2-5歲幼童,在雀斑發生之前,與雀斑相比,著色斑的皮膚色素是位於皮膚的深層。
leprosy—(麻瘋,漢森氏病):舊稱「lepra」,又稱「Hansen's disease」;一種慢性傳染疾病,由一種麻瘋桿菌(Mycobacterium leprae)感染所造成,經由鼻黏液而傳播,傳染性並不高,潛伏期3-5年,造成神經的損害,主要是在四肢與臉部,也可能造成皮膚的傷害,例如喪失手腳的感覺,大多的傷害不是因為病菌成長而造成,而是因為免疫系統的反應而造成,未治療能導致嚴重的併發症;此病依患者免疫力分為兩類型,分別是「結核病麻瘋」(tuberculoid leprosy)、麻瘋瘤麻瘋(lepromatous leprosy)兩種,前者比較輕微,因患者免疫力較強,後者比較嚴重,;治療是使用藥物,例如「dapsone」,幾天內就能殺死大多數細菌,已發生的傷害無法逆轉,為避免感染復發,藥物必須持續使用兩年,細菌對「dapsone」藥物已逐漸產生抵抗力,可使用其它藥物,例如「rifampin」「clofazimine」。
leptospirosis—(鉤端螺旋體病,魏爾氏病):又稱「autumn
fever」,;一種急性傳染疾病,由一種鉤端螺旋菌(Leptospira
interrogans)所引起,發生於齧齒動物(rodents)、鼠、狗、哺乳動物,由尿液傳播,經由接觸而傳染至人類,造成發燒症狀,病症通常是輕微短暫,嚴重的感染可能傷害肝臟和腎臟,造成黃疸症狀,或影響及腦膜造成腦膜炎(meningitis);治療是使用抗生素,通常是「penicillin」「tetracycline」,在疾病發生後幾天使用比較有效,如果嚴重症狀例如黃疸出現,則需使用電解質液體補充,嚴重的病例稱為「Weil’s
disease」;見「Weil’s
disease」。
lightening—(孕腹輕鬆):孕婦於產前數週,因子宮下降而引起的一種感覺,在產前2-3週時,子宮或胎兒頭部下降至骨盆腔(pelvic cavity),使上腹部得到空間,肋骨下方的膨脹壓力感覺因而減輕,胃部壓迫感減少,孕婦每次可進食更多。
lipase—(脂肪酵素,胰脂酵素,解脂酵素):又稱「steapsin」;一種能促進分解脂肪的酵素,主要由胰臟分泌進入十二指腸,在消化過程中把脂肪分解成甘油(glycerol)和脂肪酸(fatty acid),此酵素存在於胰臟分泌液、小腸腺體、血液、身體組織;當胰臟急性發炎時,胰臟細胞受破壞,釋放出大量此種酵素進入血液中;一種驗血檢驗項目,正常範圍0-110 U/L,用於診斷急性胰臟炎。
lipectomy—(脂肪組織切除術):又稱「adipectomy」;去除皮下脂肪組織的手術,通常是在腹部、臀部、大腿部位,一種體型美容手術,例如「suction lipectomy」(抽脂手術)。
lipid-lowering drugs—(降血脂藥物):又稱「hypolipemic drugs」「antilipidemics」;治療高脂血症的藥物,能降低血液中脂蛋白的濃度,減緩動脈粥樣硬化速度和危險性,通常於飲食療法失效後才採行藥物療法;藥物作用原理包括改變肝臟中酵素的活動性,進而防止肝臟中的脂肪酸轉換為一種或多種脂肪,例如clofibrate、gemfibrozil、niacin、probucol,或能阻礙腸子再吸收膽汁鹽(bile salts)進入血液中,肝臟分泌的膽汁鹽含有多量膽固醇,而且血液中膽汁鹽濃度的降低,將刺激肝臟轉換更多的膽固醇成為膽汁鹽,因此減少血液中膽固醇含量,例如cholestyramine、colestipol、neomycin;可能副作用包括消化道不適、噁心、下痢、或便秘,前一種作用於肝臟的藥物(尤其是clofibrate)將增加得患膽結石的機會,後一種作用於膽汁鹽的藥物不會被腸子吸收,因此副作用較少;降血脂藥物不能改變高脂血症的造成原因,因此通常必需持續使用。
lipid profile—(血脂肪分析,血脂肪檢驗):一種血液內脂肪含量的檢驗分析,查驗血清中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LDL膽固醇、HDL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的濃度,結果可用於幫助分析得患心臟血管疾病的機會。
lipoproteins—(脂蛋白,脂蛋白類):一種複合性蛋白質,由脂肪附加於簡單蛋白質所構成,脂肪成份包括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磷脂類等,外形有如圓球狀,具有一核心,核心部份是由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不同比例成份所組成,簡單的外殼則是由阿波蛋白(apoproteins)、未酯化膽固醇、磷脂類所構成,如此結構使脂蛋白能在血液中傳送不溶於水的脂肪,由腸子吸收部位或肝臟內合成部位運送至儲存部位;脂蛋白又分為五大類,分別是乳糜微滴(chylomicrons)、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低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等,分類是根據脂蛋白分子的體積及其所含脂肪、蛋白質的成份比例,其中乳糜微滴的體積最大;脂蛋白中脂肪所佔的比例愈高,則脂蛋白的密度愈低,低密度脂蛋白也含有較多的膽固醇,經由血液傳送而積存於細胞中,相對的,高密度脂蛋白(HDL)則通常把膽固醇帶回至肝臟中處理和排泄。
lymph—(淋巴液,淋巴):又稱「lymph fluid」;淋巴管中流動的液體,身體組織細胞之間的液體滲入毛細淋巴管(lymphatic capillaries)後即成為淋巴液,因此其成份與該部位的組織液相近,外觀接近於透明無色,包含有不同的蛋白質、鹽份、有機物、水份等,類似於血液但缺乏紅血球,淋巴液經由淋巴系統送回至靜脈血液和循環系統中;不能滲入微血管的蛋白質分子等大型粒子經由淋巴液返回血液循環系統,進入組織的細菌病毒等外來粒子,也經由淋巴液送至淋巴結(lymph nodes)處理;見「lymph nodes」。
lymph nodes—(淋巴結):又稱「lymph glands」;人體免疫系統的器官之一,過濾淋巴液,對抗感染,形狀大小不一,體積從針頭大小到橄欖般不定,多呈橢圓形狀,通常大小有如豌豆般,外部是囊膜(capsule),連接至輸入(afferent)與輸出淋巴管(efferent lymphatic vessels),分佈身體各部位;形成抵抗病菌的白血球,內部包含許多區間,淋巴液匯流至淋巴結,淋巴結能形成和儲存抵抗病菌的不同淋巴細胞(白血球),它們也能過濾和消滅細菌、外來物、癌細胞等;淋巴結是經由淋巴管相連接,構成網路,分佈於身體許多部位,例如是在口腔、腋下(axilla)、耳後、腹腔、鼠蹊(groin)、膝蓋後方等部位;淋巴結是人體對抗感染與癌擴散的第一道防線。
繼續A-1, 繼續A-2, 繼續B, 繼續C, 繼續D, 繼續E, 繼續F, 繼續G, 繼續H, 繼續I, J, K, 繼續L, 繼續M, N, O, 繼續P, Q, R, 繼續S, 繼續T, U, 繼續V, W, X, Y, Z•藥名A 【最新醫學健康新聞】 【天星其他連接】 書名:《最新天星英漢百科醫學辭典》 Meteor's Cyclopedic Medical Dictionary 編著:
鄧樹楨
天星出版 出版日期:中華民國 96年7月 定價:NT$ 820 __(brand New Edition. Loaded with information. 1150 pages.) ◎ 版權所有 ◎ (2-12-20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