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天星英漢百科醫學辭典 》
鄧樹楨 編著 (2007 年7月) (English-Chinese Medical Dictionary) |
||
|
||
(內容摘錄) 【 C 】
caffeine—(咖啡因,咖啡鹼,咖啡素;藥名):商品名 Caffedrine, Dexitac, Enerjets, Pep-back, Quick-Pep, Vivarin;一種植物鹼(alkaloid),苦味白色粉末,分子式 C8H10N4O2,屬於甲基黃普林(methylxanthine),天然存在於咖啡、巧克力、茶葉、可可豆中,輕度刺激劑,能刺激中樞神經系統與胃液分泌,在肝臟中代謝,經腎臟排出體外,在人體的半衰期約為3-4小時,一杯咖啡約含有100-250 mg咖啡因,使用100-200 mg能增加警覺性、減低睡意,一天攝入300-800 mg可能造成失眠、神經不安、血壓增高、排尿增多,長期使用可能產生習慣性或不良副作用;咖啡因經常被加於止痛藥或其它藥物中,幫助藥物吸收或加強止痛作用,咖啡因與麥角胺鹼(ergotamine)合併用於一些預防偏頭痛的藥物。
calciferol—(骨化醇,導鈣素,維他命D2):又稱「ergocalciferol」;脂溶性(fat-soluble),以膽骨化醇(cholecalciferol)(維他命D3)形式存在於魚肝油、牛奶中,或以角骨化醇(ergocalciferol)形式存在於蔬果食物中,骨化醇能幫助身體運用鈣質,應用於治療軟骨病(osteomalacia)、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佝僂病(rickets)、低鈣血症(hypocalcemic)病症;見「vitamin D」。
calcitriol—(骨化三醇,鈣三醇;藥名):商品名 Calcijex, Rocaltrol, Vitamin D3;與維他命D3有關的荷爾蒙,由腎臟合成,調節鈣質代謝,能增加腸子吸收鈣、磷,幫助骨骼再吸收鈣等礦物質;維他命D的合成形式,口服膠囊藥物,用於治療慢性腎病患者的低鈣血症、洗腎病患以防止身體鈣質流失、甲狀旁腺機能不足(hypoparathyroidism)、假性甲狀旁腺機能不足。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CCB)—(鈣質阻隔劑,鈣離子阻隔劑):又稱「calcium antagonist」(鈣質對抗劑)「calcium blocker」;降血壓藥物,治療項目包括高血壓、慢性穩定性心絞痛(angina pectoris)、某些心律不整,前兩項原理是藉著阻擾肌肉收縮,具有抑制阻隔鈣離子穿過包圍(心臟、血管)肌肉細胞薄膜的作用,減緩鈣質離子進入肌肉細胞,鈣質是肌肉收縮的必要成份,因此使肌肉層放鬆擴張,擴張冠狀動脈、擴張周邊動脈血管,降低血液流經身體的阻力,改善心臟肌肉的血液循環,也減少心臟工作的負荷;此藥同時能減慢通過心臟肌肉的神經脈衝,減慢SA/AV node 傳導,因此能治療某些心律不整;可能副作用主要與流經身體組織的血液量增加有關,例如水腫(edema)、頭痛、臉紅、站立發暈,徵狀通常會隨著服用而減輕或消失;藥物種類包括 nisoldipine (商品名 Sular)、nifedipine、nicardipine HCl、bepridil HCl、isradipine、nimodipine (商品名 Nimotop)、felodipine (商品名 Plendil)、amlodipine (商品名 Norvasc)、diltiazem HCl、verapamil HCl。
cancer—(癌症,癌瘤):表示不同種類的惡性腫瘤(malignant
neoplasm),癌症可能發生於身體任何組織,組織細胞發生突變,造成細胞失去控制的成長,並且能轉移侵入身體其它器官組織,可分為100種以上疾病,不同的癌症有其獨特性質,產生不同症狀,需要不同治療方法,癌症經常是一種慢性疾病,亦即具有復發性,逐漸發展形成;癌症基本上可劃分為五大類,其中最多是「癌瘤」(carcinoma),約佔80-90%病例;癌細胞侵害身體的方式有許多種,能奪取正常細胞的養分或空間,能形成塊狀腫瘤,最後侵入破壞正常的組織,能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傳到身體其他部位;大部份癌症是經過多年時間發展而來,與身體免疫系統、營養、遺傳因素等有關,得患率隨著年紀而增加,通常癌症在轉移前發現其治癒率高,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射線、化學、生物、免疫、營養療法等。
candidiasis—(念珠菌病,陰道黴菌感染):又稱「moniliasis」「candidosis」;一種感染病症,由念珠菌屬(Candida)所引起,通常是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但其它種的念珠菌可能造成較嚴重感染,一種常見的陰道酵母菌感染(yeast
infection),可能影響口腔、陰道、消化道、皮膚指甲、或身體黏液薄膜,在正常情況下,陰道內存在有微量的白念珠菌與其它無害的細菌,其它細菌與此黴菌的生存競爭會抑制黴菌的成長,當其它的細菌減少或被殺死時,例如使用抗生素或賀爾蒙的變化,使這種黴菌不受限制的繁殖,而開始產生症狀,症狀有陰道發癢不適、女陰紅腫、產生白色分泌物、性交時有不適感,頻尿且有刺激或灼熱的感覺;也可能產生口腔和皮膚的感染,男性生殖器感染會造成陰莖頭發炎(balanitis),嚴重情況會有發冷、發燒、身體不適現象;診斷可使用抹片檢查(smear),治療是使用抗生素藥膏或藥片,預防是穿著棉質、透氣內褲,保持陰部清潔。
cardiac arrest—(心搏停止,心跳遽停,心臟麻痺):又稱「cardiac standstill」「cardioplegia」「cardiopulmonary arrest」;心臟跳動突然停止或心臟送血失效的狀況,導致身體血液循環的停止,通常由於心臟麻痺(heart attack)或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所造成,包括電脈衝因素、機械因素、或兩者都有,突然發生的病例又稱「sudden cardiac arrest (SCA)」,但通常病人在發生前(數日)會有左胸悶痛、呼吸急促、疲倦等警告徵候,因為血液不能送至腦部,病人很快會失去知覺,呼吸停止(沒有脈搏),超過幾分鐘即可能造成腦部永久性傷害,約2/3病患造成立即死亡,病人需要立即執行心肺復甦術(CPR)、或使用心臟電擊器(defibrillator)、或用藥促進呼吸、或靜脈注射藥物(例如lidocaine)穩定心跳,若延誤達10分鐘以上,病人復活率通常低於20%;有時稱心跳停止的狀況為「cardiac arrest」。
cardiac stimulant—(心臟刺激劑):用於刺激增加心臟活動力的藥物,例如強心配醣體(cardiac glycosides),包括有毛地黃(digitalis)、(digitoxin)、(digoxin)、(lanatoside)、(delanoside)等,此類藥物能增加心肌收縮力量,減低心跳速率和電傳導速度,使心室有較多的時間充填血液,用於治療充血性心臟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心房撲動(atrial flutter)、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心臟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paroxysmal atrial tachycardia)等;腎上腺素(epinephrine)是一種強效血管收縮劑和心臟刺激劑,有時被用於治療心臟停歇(cardiac arrest),助於恢復心搏,但不適用於心臟衰竭或心臟性休克。
cardiomegaly—(心臟肥大,心臟擴大):俗稱「enlarged heart」;心臟肥大或擴大,包括兩種形式:心肌肥厚(hypertrophy)、心室擴大(dilation);心肌肥大通常因為心臟工作負荷過重,例如長期性高血壓造成左心室肌肉的變厚,或肺性高血壓造成右心室肌肉的增厚;心室擴大通常因為心臟瓣膜問題,例如主動脈瓣關閉不全,送血效率降低,使血液由主動脈回流,造成左心室擴大;輕微的病例缺乏徵候,嚴重病例的心臟工作效率明顯減低,促成心臟衰竭,造成呼吸困難、足部水腫現象,治療包括使用藥物,異常的心臟瓣膜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心肺復甦急救法,心肺復甦術):通常簡稱為「CPR」;一種急救方法,當病人心臟病發作後失去知覺倒下,心跳和呼吸的功能停止,使用經由胸部對心臟的壓縮,類似於對心臟直接的按摩,將血液由心臟擠送出來,並施行對病人肺部的吹氣,使病人能及時恢復心跳和呼吸;心臟跳動遽停(cardiac arrest)需要立即實施心肺復甦急救法,如果病人腦部缺血超過3-4分鐘,就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腦傷害,若由病人心臟停止開始計時,據估計心肺復甦術每延遲一分鐘執行,病人存活率大約減少10%。
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腕管徵候群,正中神經壓迫徵候群):又稱為「cumulative trauma disorder」「repetitive stress injury (RSI)」「occupational neuritis」;(神經外科) 因為手腕部位「正中神經」(median nerve)受到壓迫所造成的症狀,此神經控制手指的感覺與肌肉的活動,過度使用手指手腕可造成慢性肌腱炎,使得正中神經的包鞘腫脹變厚,形成壓迫現象,症狀包括有手指麻木、疼痛、搔癢、手指功能受損、拇指根部的肌力無力等,此症較常發生於中年女性,尤其是長期使用手指或雙手工作的人,屬於一種職業性病症;此症經常能自行復原,治療包括物理療法、止痛藥、手術(carpal-tunnel syndrome repair)等。
cataract
surgery—(白內障手術,內障手術):把眼球白內障(cataract)晶狀體移除更換的手術,屬於十分常見的手術,可使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手術過程大致如下,先使用瞳孔(pupil)擴張劑,使大部份的晶狀體露出,使用鑽石手術刀在眼角膜上端作一小半圓狀切割,由開口注入一些膠狀液體至角膜與晶狀體之間,再把晶狀體與其軟組織由開口移出,也可使用較新式的「晶狀體乳化法」(phacoemulsification)移除晶狀體,新方法的角膜傷口較小(甚至不用縫線),恢復較快,植入固定一個人造晶狀體後,使用尼龍細線把角膜傷口縫合後即完成手術;在手術前可先行計算所用人造晶狀體的規格,使手術後的視力較接近正常,角膜傷口的復原約需一個月,視力達到穩定約需6-12週,屬於安全性很高的手術,併發症較少見,可能的併發症包括有出血、感染、人工晶體移位或破壞、眼壓增高、視網膜脫離、角膜腫脹、視力不清等。
cerebral aneurysm—(腦動脈瘤,腦血管瘤):有時又稱「berry aneurysm」(漿果狀動脈瘤);發生於腦部的動脈瘤(aneurysm),通常是發生於血管的分支交叉處,最常發生的部位是在「威立斯氏環」(Circle of Willis),動脈瘤處發生凸鼓脹大,管壁因為膨脹而變得薄弱,該處血管容易破裂溢血,破裂後造成出血性中風;此病症多半發生於中年以後,造成原因通常是先天性的缺陷、疾病,感染、高血壓亦是促成原因,症狀與腦動脈瘤的大小和位置有關,可能症狀包括有頭痛、暈眩、迷糊、欲睡、耳鳴、臉部麻痛、視力減弱、頸部僵硬等。
cerebral tumor—(腦腫瘤):又稱「brain tumor」;腦組織細胞發生不正常的增殖成長,可分為良性腫瘤(benign tumor)和惡性腫瘤(malignant tumor),都能造成腦殼內壓力增高,症狀通常是逐漸產生,惡性腫瘤成長速度比良性腫瘤快,症狀是經常頭痛,尤其在躺下時,以及嘔吐、視力模糊、癲癇(seizure)、神智迷糊、昏迷等,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射線等療法。
cervical disk syndrome—(頸肋徵候群,頸臂徵候群):又稱「cervicobrachial syndrome」「cervical root syndrome」;頸脊椎神經根受到壓迫或刺激所產生的徵候群,造成原因是「脊椎間盤破裂」(ruptured intervertebral disk)、脊椎間盤退化疾病,或頸部扭傷,造成神經的壓擠,症狀特性是水腫(edema)、疼痛,也可能有頭痛、感覺異常(paresthesia)、視力模糊、手握無力;治療包括頸部固定、休息、物理療法、熱療法、止痛藥,嚴重持續的病例可考慮使用手術。
cervicitis—(子宮頸炎):子宮頸(uterine cervix)部位的發炎,通常造成原因有陰道感染、手術後感染、性病(STD)、衣原體菌感染(chlamydial infection)、泡疹(herpes);急性子宮頸炎經常缺乏症狀,在檢查後才會發現,可能有排出物,慢性子宮頸炎也可能產生排出物,性交或月經後造成陰道出血,有時引起下腹部疼痛;未經治療的子宮頸炎可能會傳播造成「子宮內膜炎」(endometritis)或輸卵管炎(salpingitis),孕婦患有子宮頸炎可能在生產時造成新生兒眼炎(neonatal ophthalmia),或衣原體菌感染的肺炎;治療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嚴重者可用電凝法(electrocoagulation)、冷凍療法(cryotherapy)、或雷射療法(laser treatment)以燒灼感染的組織。
chickenpox—(水痘):又稱「varicella」;一種常見的急性感染疾病,主要發生於幼童,成人患者稀見,具有高度傳染性,但屬於輕微的(mild)疾病,症狀特性是皮疹、輕微發燒,由一種帶狀泡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所引起,通常是傳染皮膚、口腔及喉嚨,得患後能終身免疫,病毒經由人與人間的空氣傳染,潛伏期為1-3週,症狀是胸部、背部、臉部、四肢的皮膚會產生皮疹,疹子包含紅色充滿液體的小水泡,十分發癢,皮疹也可能疼痛,幾天後水泡會乾掉並且形成小痂而掉落,症狀類似於感冒,通常7-10 天會復原;成年人患者在皮疹出現前的2-3天會有類似感冒的症狀,需要較長的時間復原,反而比較可能導致併發症,例如是肺炎;診斷通常很容易,經常只需要休養就能復原,兒童約十天內即能恢復,成人患者則需時較長,治療可使用退燒、止癢藥物,嚴重病例可使用抗生素藥物;孩童患者不可服用阿斯匹靈,因為可能造成雷氏症候群(Reye's syndrome),甚至有生命危險。
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中國餐館徵候群):某些人由於食用菜餚中過量的味精或穀氨酸鈉(monosodium glutamate, MSG)所產生的一種身體狀況,有可能是對味精的過敏反應,一般徵候並不明顯,徵候包括面部潮紅、出汗、下額和胸部肌肉發緊、噁心、頭痛、口渴、無力、腹痛等;但美國食藥管理局(FDA)未能證實味精能產生嚴重的害處,認為味精是一種安全的食物成份;見「monosodium glutamate」「food additives」。
Chlamydia—(衣原體屬,衣原體菌屬,披衣菌屬):一種微小的細菌屬名,體積介於細菌與病毒(virus)之間,一種能寄生於細胞內的微生物,造成動物與人類的感染,類似病毒之處是它們能侵入活細胞內而繁殖,其它方面類似細菌,可使用抗生素治療;被發現對人類有害的有兩種,分別是「砂眼衣原體菌」(Chlamydia trachomatis)、「鸚鵡衣原體菌屬」(Chlamydia psittaci),前者能夠生存於人類的眼結膜、尿道(urethra)、子宮頸(cervix)等處,引起不同種類的感染發炎,包括性病,例如是沙眼(trachoma)、結膜炎(conjunctivitis),嬰兒肺炎、非特定性尿道炎(nonspecific urethritis)、輸卵管炎、淋巴肉芽腫(lymphogranuloma venereum)等,其中「非特定性尿道炎」(NSU)是最常見的性交傳染病,在美國約50%病例是衣原體菌感染;鸚鵡衣原體菌屬主要影響鳥類,有時能傳染給人類,造成肺部的感染,例如是鸚鵡熱(psittacosis);治療是使用抗生素,例如「tetracycline」「erythromycin」;見「psittacosis」。
cholelithiasis—(膽囊結石病,膽石病,膽石症):又稱「chololithiasis」,一般稱為「gallstones」(膽結石);由於膽囊內產生結石所造成的病症,通常是因為膽汁成份的變化而產生,結石的大小和數量不定,能夠造成膽囊的發炎或膽管的阻塞,造成黃疸(jaundice)的症狀;溶血性貧血(hemolytic anemia)患者可能形成包含膽紅素(bilirubin)的膽結石,因為膽紅素是紅血球分解後的產物,膽固醇結石通常是因為膽汁成份的失常;患者通常女性多於男性,大多數患者沒有症狀(silent gallstones),也大多無需治療,當膽結石把膽管阻塞時會造成急性的症狀或膽囊炎(cholecystitis),症狀包括有:右上腹部產生中等至嚴重程度的疼痛,疼痛可能是間歇性,由30分至幾小時、疼痛時可能伴有噁心嘔吐、腹部飽脹感、黃疸現象、膽囊炎會產生發燒現象等;膽結石治療方法包括有藥物、手術、震波碎石術等,藥物治療是針對非鈣化和小於2公分的膽結石,而且不適於手術,藥物屬名為「ursodiol」;治療經常是用手術切除膽囊(cholecystectomy),失去膽囊後對消化功能的影響不大,膽汁由肝臟直接送入十二指腸,應避免食用過多油膩脂肪性食物;見「gallstones」「gallstone disorders」。
cold sore—(感冒瘡,唇泡疹,單純泡疹):又稱「fever blister」「herpes simplex」;嘴唇或黏液膜的區域感染,通常由單純泡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I)感染造成,特性是嘴唇邊產生小水泡,可能發生於任何年紀,多數人在成年時已發生過感染,病毒在神經細胞內呈不活動狀態,有些人會復發而產生唇泡疹,激發因素包括風吹、日曬、精神壓力、疲倦、發燒、感冒等,通常水泡在10-14天消退,水泡破裂後產生硬皮;見「herpes simplex」。
complete blood count (CBC)—(血球完全計數,血球計數):一種常用的血液檢驗方法,測量出每單位血液容量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的數目、血紅素濃度、紅血球容積(hematocrit),以及不同種類白血球所佔的比例(differential count),每次血球計數大約需要1-2ml 的血液,可使用電腦化的自動分析機器;有時也包括檢查紅血球和白血球的形狀。
complication—(併發症,合併症):由於某一種身體失常或病症所造成的另一種疾病,疾病可能是併發或續發,通常是指後者比前者嚴重,例如中風、心臟病是高血壓的併發症,例如得患感冒後所引起的其他感染,例如支氣管炎,通常是由細菌所造成,流行性感冒後可能引起肺部的感染,又例如腹水症或肝癌是肝硬化的併發症。
conjunctivitis—(結膜炎):又稱「pink eye」;眼結膜的發炎,常見的眼病,通常是因為細菌或病毒感染,例如是葡萄球菌(staphylococci),病毒感染可能具有流行性,造成原因也可能是過敏症、外物刺激、淚管閉鎖等,在熱帶地區「沙眼」(trachoma)是一種嚴重的結膜炎,由衣原體菌(Chlamyda)感染造成;症狀是眼睛發紅、眼睛產生黏性分泌物;細菌感染的治療可用抗生素。
coronary angiography—(冠狀動脈照相術,冠狀動脈顯影檢查術):又稱「coronary angiogram」、「coronary arteriography」;一種侵入性心臟病檢查法,冠狀動脈血管的X光照片影像,由皮膚下經動脈或靜脈插入一可彎曲的導管,延伸至病人心臟冠狀動脈附近的血管,注射半透明染體顯像劑至該部位血管中,利用X光影像可顯示出冠狀動脈內腔及分支血管的形狀,用以檢查診斷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部位,狹窄通常是因為冠狀動脈的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
coronary bypass operation—(冠狀動脈迂迴手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又稱為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一般簡稱為bypass operation或bypass surgery;一種用於治療嚴重狹心症(心絞痛)的心臟手術,過程中必須使用「人工心肺機」(heart lung machine),心臟的內部一般並未被切開,但此手術通常被歸納為一種「開心手術」(open heart surgery),在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疾病部位,使用一節或數節的靜脈或動脈血管,靜脈是由病人的腿部開刀取得,動脈則是由病人胸骨的部位取得,將此血管在心臟外部迂迴連接,通過發生狹窄的冠狀動脈,使受影響的心臟肌肉能得到適當的血液供應,進而減除心絞痛的症狀;如果病人的冠狀動脈有三處接受迂迴手術,稱為「triple bypass surgery」。
coronaviruses—(冠狀病毒):一種造成感冒的病毒,體積較大,是RNA型病毒中最大的,外表有許多平均分佈的釘狀物,與花冠(corona)有幾分相似,因此得名;已發現的病毒種類有13種,感染人體的上呼吸道,約佔感冒病例的10%-20%,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是二至五天,症狀通常延續一個星期,症狀與鼻病毒相似,包括有流鼻水、輕微咳嗽、疲倦等。
corticosteroid—(皮質類固醇,腎上腺皮質脂酮):又稱「corticoid」「corticosteroid
hormones」;腎上腺皮質部份(adrenal
cortex)所分泌出的皮質脂酮荷爾蒙,又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糖類皮質荷爾蒙(glucocorticoids),例如「cortisol」(氫化可的松)「cortisone」(可的松)「corticosterone」(皮質酮),它們是身體利用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所需要的,也用於身體對外來壓力的正常反應;另一類是鹽類皮質荷爾蒙(mineralocorticoids),例如「aldosterone」(醛固酮),它們是身體調節鹽和水平衡所必需的。
cough
suppressants—(止咳藥):又稱「antitussives」,一種能夠抑止咳嗽的藥物,對於腦部的咳嗽中心神經產生作用的止咳藥稱為「centrally
acting antitussives」,此類藥物例如是「codeine」「dextromethorphan」,主要是用於治療無痰的乾嗽,其他止咳藥是周邊作用的藥物,例如針對呼吸管道產生作用,進而壓抑咳嗽反應;止咳藥又可分為「麻醉性」和「非麻醉性」,其他藥物包括有「antihistamines」「benzonatate」「guaifenesin」等;見「cough
remedies」。
Crohn's
disease—(Crohn
氏病,克隆恩氏病):又稱「regional
enteritis」「regional
ileitis」(局部性迴腸炎)「Crohn's
colitis」「granulomatous
colitis」(肉芽腫結腸炎);一種慢性消化道發炎病症,可影響任何消化道部位,但主要是在小腸末段的發炎,主要症狀是腹部疼痛、發燒、下痢、體重減輕,及胃口不佳、吸收不良、貧血等,慢性發炎使得腸壁變厚,可能造成深入的潰瘍(ulcer);發生原因不清楚,與遺傳因素有些關係,可能是因為異常過敏反應,或對感染病原的過度反應,可發生於任何年紀;此症也可能發生於大腸,造成出血性下痢,發生於食道、胃、十二指腸則較少見,約30%患者(美國)產生腸道婁管(fistula),約20%患者產生膿瘍(abscess),許多膿瘍是靠近肛門(anus)部位;治療方法包括使用消炎藥,例如「sulfasalazine」、皮質類固醇藥物、靜脈營養法、輸血、手術;克隆恩氏(Burrill
Crohn, 1884-1983)是美國一位醫生。
cystic fibrosis (CF)—(囊腫性纖維變性,囊性纖維化,囊纖維變性):又稱「mucoviscidosis」;一種遺傳性疾病,影響身體的外分泌腺,包括黏液腺、消化液、唾液、汗腺、眼淚等,造成不正常或過多黏稠液體的分泌,可能阻塞腸腺、胰腺(管道)、肝內膽管、膽囊、支氣管、等部位,最後能導至器官的纖維化(fibrosis),常見的併發症是呼吸道的感染,可能很嚴重,症狀有時被誤是過敏、氣喘等,診斷因素之一是汗腺分泌含有過多的鹽(氯化鈉)和鉀,治療通常是針對症狀,防止繼發性感染;患者通常是孩童,此症是白種人中常見的一種遺傳性病症,東方人中比較少見;治療藥物包括有 potassium iodide、guaifenesin、pancrelipase、dornase、mucolytics。
cystitis—(膀胱炎):又稱「bladder infection」;膀胱內層組織受到感染而發炎,通常原因是細菌感染,任何妨礙排尿或導致排尿不完全的因素,包括膀胱結石、尿道窄狹,都能增加感染的機會,在膀胱或尿道停滯的尿液,提供細菌繁殖的場所;女性得患膀胱炎的機會較大,因為女性尿道長度比男性要短,相對的男性得患膀胱炎的人較少,多半是因為攝護腺肥大,擠壓尿道;膀胱炎的主症狀是排尿次數增加,但每次排尿量不多,排尿時有不適或疼痛感,有時尿液有異味或含血,或有發燒及下腹部不適;預防方法包括有增加飲水量、保持尿道部位的清潔;治療方法通常是服用抗生素消滅細菌,防止感染傳播至腎臟造成「腎盂腎炎」(pyelonephritis)。
常見症狀目錄:
◎ 常見症狀名稱:腹痛(abdominal pain)、震顫(agitation)、閉經(amenorrhea)、憂慮(anxiety)、食慾喪失(appetite loss)、背痛(back pain)、口臭(bad breath)、打噎(belching)、血痰(bloody sputum)、視力模糊(blurred vision)、呼吸困難(breathing difficulty)、胸痛(chest pain)、胸緊悶(chest tightness)、咀嚼困難(chewing difficulty)、發冷寒顫(chills)、精神迷糊(confusion)、便秘(constipation)、痙攣(convulsion)、咳嗽(cough)、憂鬱症(depression)、下痢(diarrhea)、暈眩(dizziness)、流口水(drolling)、欲睡(drowsiness)、乾眼症(dry eyes)、乾嘴症(dry mouth)、皮膚乾燥(dry skin)、耳鳴(ear ringing)、耳痛(earache)、水腫(edema)、眼痛(eye pain)、眼紅(eye redness)、眼瞼下垂(eyelid drooping)、臉痛(facial pain)、發育不良(failure to thrive)、昏厥(fainting)、疲倦(fatigue)、大便失禁(fecal incontinence)、發燒(fever)、胃腸氣脹(flatulence)、齒齦腫大(gum swelling)、失髮(hair loss)、幻覺(hallucination)、頭痛(headache)、聽力喪失(hearing loss)、心口灼熱(heartburn)、聲音嘶啞(hoarseness)、陽萎(impotence)、消化不良(indigestion)、發炎(inflammation)、失眠症(insomnia)、皮膚發癢(itching skin)、黃疸(jaundice)、下顎痛(jaw pain)、關節痛(joint pain)、膝蓋痛(knee pain)、腿足腫脹(legs-feet swelling)、腿痛(leg pain)、嗜眠欲睡(lethargy)、失去平衡(loss of coordination)、嗅覺喪失(loss of smell)、味覺喪失(loss of taste)、視力喪失(loss of vision)、聲音喪失(loss of voice)、硬塊(lump)、身體不適(malaise)、月經痛(menstrual pain)、肌肉痛(muscle ache-pain)、肌肉痛性痙攣(muscle cramp)、肌肉痙攣(muscle spasm)、肌肉消瘦(muscle wasting)、肌肉無力(muscle weakness)、鼻塞(nasal congestion)、鼻液(nasal discharge)、噁心(nausea)、頸痛(neck pain)、頸僵硬(neck stiffness)、夜盲症(night blindness)、夜汗(night sweat)、流鼻血(nosebleed)、麻木(numbness)、小便疼痛(painful urination)、蒼白(pallor)、心悸(palpitations)、麻痺(paralysis)、過量出汗(profuse or excessive sweating)、皮疹(rash)、直腸出血(rectal bleeding)、肛門發癢(rectal itching)、肛門痛(rectal pain)、不安(restlessness)、鱗狀皮膚(scaly skin)、癲癇(seizure)、顫抖(shakiness)、呼吸短促(shortness of breath)、肩痛(shoulder pain)、噴嚏(sneezing)、喉嚨痛(sore throat)、舌痛(sore tongue)、說話困難(speaking difficulty)、吞嚥困難(swallowing difficulty)、淋巴腺腫脹(swollen gland)、牙痛(toothache)、震顫(tremor)、肌肉抽搐(twitching)、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小便疼痛(urinary pain)、陰道異常出血(abnormal vaginal bleeding)、陰道發癢(vaginal itching)、眩暈(vertigo)、飛蚊症(visual floaters)、嘔吐(vomiting)、無力(weakness)、體重減輕(weight loss)、喘鳴(wheezing)。
繼續A-1, 繼續A-2, 繼續B, 繼續C, 繼續D, 繼續E, 繼續F, 繼續G, 繼續H, 繼續I, J, K, 繼續L, 繼續M, N, O, 繼續P, Q, R, 繼續S, 繼續T, U, 繼續V, W, X, Y, Z•藥名A 【最新醫學健康新聞】 【天星其他連接】 書名:《最新天星英漢百科醫學辭典》 Meteor's Cyclopedic Medical Dictionary 編著:
鄧樹楨
(美國密蘇里州華盛頓大學科學博士。)
天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中華民國 96年7月 定價:NT$ 820 __(Brand New Edition. Loaded with information. 1150 pages.) ◎ 版權所有 ◎ (1-12-20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