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幼專區 / 懷孕與肌肉骨骼疾病
原載於 中化藥訊第51期 / 2001年1月
一•簡介
二•荷爾蒙的變化
懷孕期間,母體在生理、解剖結構、以及內分泌系統,皆出現相當鉅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是為孕育胎兒所準備,但同時也對孕婦的肌肉、骨骼、神經系統造成重大影響。
孕期的肌肉骨骼不適,有些是孕婦所特有的生理結構變化所引起,有些則是在孕前就已存在,受懷孕影響而加重或改善,以下將分述其症狀、病因、及處理原則。
懷孕期間,影響結締組織最大的荷爾蒙是弛緩素(Relaxin),它是一個非類固醇性的多月生荷爾蒙,在許多哺乳動物都可見。 在人類,製造弛緩素的位置是黃體(Corpus luteum)、蛻膜(Deciduas)、及絨毛膜(Chrion),而儲存的部位在蛻膜、絨毛膜、及子宮肌層,受體則存在於恥骨縫合、子宮肌層、子宮頸、胎盤、乳房、及皮膚的纖維組織母細胞(Fibroblast)。
弛緩素在懷孕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在於使結締組織及子宮肌層鬆弛;它對於結締組織的作用來自於三種機轉:
1.活化結締組織的纖維組織母細胞(Fibroblastic)生成;
2.活化膠原溶解(Collagenolytic)系統;
3.改變基底組織(Ground substance)的性質,增加其水份含量、及減少黏滯性。
弛緩素的濃度在第一個三月期(Trimester)時達到高峰,隨著懷孕的進行而減少,生產時會再上升,但是,到了產後的第三天,就幾乎測不
到。至於弛緩素的濃度高低,與發生骨盆疼痛是否有直接關係,則仍有相當爭議。
(一)背痛(Back pain)
1.危險因子:
流行病學的調查顯示,孕婦出現背痛的盛行率為48~90%不等,較一般沒有懷孕的族群明顯上升。這些症狀不僅替孕婦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更嚴重影響到生活作息與工作。
孕婦發生背痛的危險因子包括:
(1)過去曾經懷孕;
(2)高齡或太年輕的孕婦;
(3)懷孕前有背痛病史;
(4)抽煙;
(5)懷孕前有腰椎屈度過大情形者;
(6)職業中需要較多體力勞動、彎腰、或者固定坐姿者。
至於與孕婦本身的身高、體重、或者體重增加的幅度,則沒有相關。
2.背痛機轉:
孕婦較易發生背痛的原因,可能有以下解釋:
(1)孕婦本身增加的重量及腹中胎兒,直接加重對脊椎的負荷;
(2)由於孕婦腹部膨脹、重心前移,使腰椎屈度增加,腰椎活動的剪力也因而增加;
(3)骨氏髂關節部位的結締組織、以及背部伸肌的微小損傷;
(4)腹肌肌力減退;
(5)由於荷爾蒙作用,使得負責支撐作用的軟組織變得鬆弛;
(6)膨大的子宮對腰薦神經叢或神經根直接壓迫。
3.背痛原因:
孕婦的背痛與一般人一樣,有許多可能的病因,需要做適當的鑑別診斷。大多的背痛來自於軟組織問題。由於弛緩素的作用,使得骨盆周遭的關節囊及韌帶的抗張強度變差,骨盆鬆弛,甚至關節活動度增加,出現不穩定。此外,孕婦的腰椎屈度增加,並隨著胎兒的長大越來越明顯,這些都增加背痛的機會。骨盆鬆弛的症狀,初期為骨氏髂關節部位的疼痛或壓痛,可能延伸至整個下背部甚至於大腿後側。
少數孕婦也可能出現椎間盤突出症(Discherniation)、以及神經根(Nerve root)壓迫,症狀包括坐骨神經痛、下肢麻木、甚至於無力。但是,懷孕本身是否會增加椎間盤突出症發生的機率,則仍然存疑。
另外,其他婦科或泌尿系統的問題,也可能引起背部疼痛。腫瘤、脊椎炎、感染等罕見原因,也可能出現在孕婦。
4.處理原則:
處理的第一步,是經由問診以及臨床檢查,瞭解可能的背痛原因,臨床評估時,應該注意以下原則:
(1)考慮骨骼肌肉系統以外的可能原因,尤其是泌尿或生殖系統所引起的疼痛,注意是否有脅腹疼痛、解尿困難、陰道分泌物等症狀。
(2)當治療效果不佳,或者疼痛表現異常時,應該考慮是否為較嚴重脊椎疾患,比如椎間盤突出症、感染、或者腫瘤。
(3)腹中胎兒直接壓迫神經根時,會有類似的疼痛、麻木,應該注意鑑別診斷。
(4)原則上,非必要時不在第一個三月期照X-光;核磁共振是腫瘤及脊椎炎的診斷利器,但
是,對於胎兒的長期影響則未知。
(5)懷疑有神經根壓迫時,可以利用神經傳導檢查以及肌電圖協助診斷。
如果不是嚴重脊椎疾病,處理以保守性療法為原則:
(1)教導背部自我照顧計畫,包括適當休息、減少劇烈活動、調整日常生活姿勢、避免穿高跟鞋等等;
(2)教導溫和的背部運動,有助於強化肌肉、減少疼痛;
(3)用藥建議使用Acetaminophen,避免使用阿斯匹靈、或其他非類固醇性的消炎藥,阿斯匹靈可能會增加顱內出血的機率,而在後期使用這些消炎藥,會導致胎兒動脈導管(Ductus arteriosus)提早閉合,引致嚴重的肺高壓。
(4)經皮電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簡稱TENS)是可以安全使用的理療儀器;
(5)托腹帶或骨氏髂束帶對於骨盆不穩引起的疼痛有幫忙;
(6)必要時,可以使用局部或硬膜外的類固醇注射,以減輕疼痛;手術僅在特殊情形下才考慮。
(二)手部疼痛
最常見的有腕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以及奎緬氏症(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這些疼痛雖然多為暫時性,但是,對於孕婦的生活往往帶來很大的疼痛與不便。
1. 腕道症候群:
孕期最常見的手部疼痛原因,大多發生在第二個及第三個三月期,過去流行病學的調查顯示,發生的比例由2~25%不等,較一般沒有懷孕者更為常見。主要症狀為手部麻木、疼痛,尤其在夜間更為嚴重,通常兩手都有。
危險因子包括非頭胎、高齡孕婦、及伴隨有全身性水腫,而出現子癇前症及高血壓的孕婦,發生的機率也比較高。發生的原因可能與孕婦本身水份滯留及腕道的壓迫有關。
大多數孕婦在生產之後,症狀就快速改善,九成以上的患者,在兩週內就不再有症狀,所以,處理以保守療法為主,不需要安排神經傳導測試等檢查;治療上,可以使用夜間副木,將手腕固定在中立或者稍微背曲的姿勢,局部注射類固醇,或者使用口服利尿劑(如Hydrochlorothiazide)。
2.奎緬氏症:
這是孕婦常見的手部疼痛原因之一,好發於懷孕後期,與腕道症候群不同的是,許多患者的疼痛在產後依然持續、甚至加重。疼痛原因是伸指拇短肌(Extensor pollicis brevis)以及外展拇長肌(Abductor pollicis longus),在經過手腕橈骨莖狀突起部位的狹窄性肌腱滑膜炎,症狀為手腕橈側的腫脹、疼痛。
可能的病因包括孕婦本身水份滯留,加上手部的過度使用。臨床症狀加上Finkelstein測試(拇指握於掌心,手腕向尺側施壓偏移)陽性,即可確診。
治療上,可以使用副木,將拇指固定在稍微外展伸張的姿勢,也可以考慮局部注射Xylocaine(Lidocaine)及類固醇(Steroids),通常不需手術治療。
(三)髖部疼痛
引起髖部疼痛的原因,除了骨盆腔不穩定之外,還有一些較為罕見的問題,包括股骨頭的骨性壞死以及暫時性的骨質疏鬆,由於這類問題沒有適當處理時,可能預後不佳,因此,早期辨識、立即處理相當重要。
1.髖部暫時性骨質疏鬆(Transient osteoporosis of the hip):
通常發生於第三個三月期,相當罕見,原因不明。主要的症狀是髖部疼痛、活動範圍受限,疼痛發生為急性或緩慢發作的,在承重時最為明顯,休息則減緩,嚴重時會讓病患無法行動;孕婦發生這個問題時,常會被誤診為骨盆腔不穩而忽略。
X光檢查可以看到單側或雙側的髖部骨質明顯減少,但關節面完整未受損;而核磁共振則可以看到T1影像下訊號減弱,而T2影像下訊號增加;核醫骨掃描顯示股骨頭部(Femoral head)、甚至於髖臼吸收增加。需要做鑑別診斷的疾病包括:感染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及骨壞死(Osteonecrosis)。
出現骨質疏鬆,通常在產後三到九個月可以自行痊癒,最怕是在不當負重時,有股骨頸斷裂的可能,所以,處理原則在於減少負重,維持關節活動度,使用適當止痛藥物,避免併發症。必要時,建議孕婦使用拐杖甚至於輪椅做為輔具,直到這個現象回復。
2.股骨頭骨性壞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孕婦發生股骨頭骨壞死的原因不明。有的研究者發現,可能與懷孕後期母體血中可體松(Cortisol)濃度上升有關,其它相關的因子還有雌激素(Estrogen)、黃體素(Progesterone)、以及骨內壓力上升。(11)從過去的病例報告中,並無法發現明確的危險因子,與外傷也沒有關係。疼痛通常出現在第三個三月期,疼痛的位置由鼠蹊部開始,有時會一直延伸到大腿、膝蓋、或者背部,承重時疼痛尤其明顯,休息則可以獲得緩解。症狀常被誤認為骨盆不穩,也與髖部骨質疏鬆有相當類似的臨床表現。核磁共振檢查有助於早期診斷。
治療原則以保守性療法為主,減少負重,預後通常不錯。總之,這是需要醫師早期辨識及處理的狀況。
(四)恥骨縫合裂開(Rupture of the symphysis pubis)
恥骨縫合是由透明軟骨包覆纖維軟骨盤所組成,四條韌帶連繫其中:前恥骨、上、下拱形、以及後恥骨。由於弛緩素的作用,恥骨縫合會變寬,有人認為這是生理的自然變化,但寬度一般不超過一公分,在這樣的範圍內也少有症狀。
維持恥骨縫合的韌帶斷裂並不常見,一般是發生在生產時,胎頭下降快速所造成。產婦會抱怨突發性的恥骨部位疼痛,有時在發生當時,還可以聽到斷裂聲。疼痛在走路及彎腰時最明顯,有時會延伸到大腿或背部,檢查時,可以看到局部腫脹,並在恥骨縫合處觸摸到裂縫。
治療以保守性療法為主,大多不需開刀。臥床休息時,採側躺的方式,臥床的時間長短視臨床症狀而定;另外,配合使用骨盆束帶做為固定。大多病患預後良好,可以完全復原,並不影響下一胎的懷孕。
(一)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原本就罹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婦女,大約有三分之二在懷孕期間,症狀會明顯減輕,包括疼痛、關節紅腫,而這樣的變化,常常在一懷孕就出現,並且持續到產後六週,然後,關節炎的症狀會再度復發,甚至有急性發作。
孕期的緩解可能是因為可體松分泌增加。近年來的研究報告,則指向血清蛋白質 alpha 醣蛋白的作用,這個蛋白質在孕期中會增加,有抑制單核球 (Monocyte)活動、減少發炎反應的作用。
目前已知,胎兒可能改變母體的自體免疫疾病。懷孕時,胎兒以及來自父方的抗原,理論上應該會引起母體的排斥反應,但事實不然。這些免疫壓制作用,可能來自於胎兒內生性抑制細胞(Intrinsic fetal suppressor-cell)的作用,這些胎兒抑制細胞會產生一些可溶性因子(Soluble factor),比如可溶免疫抑制素(Soluble immune-response suppressor)、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以及干擾素(Interferon),這些物質可以穿過胎盤,抑制母體的免疫反應,同時暫時減緩母體自體免疫疾病的活動。
雖然有些患者症狀會減輕,但是,還是有部份患者症狀需要持續治療。在32週之前,大多非類固醇消炎藥可以在監控下繼續使用,32週之後,為避免動脈導管提前閉鎖,應該停藥。如果關節炎活躍,可以用少量的類固醇;病情嚴重到需要使用金劑者,也可以繼續使用。
產後數週內,類風濕性關節炎往往會加重,因此,產後兩週內就可以開始回復原來的治療,並不影響哺育母乳。
(二)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一但懷孕,症狀反而有加重的可能。曾有報告,部份患者在懷孕時第一次出現僵直性脊椎炎的症狀(20%),另外有45%在產後症狀加重。不過,整個病程並不會因為懷孕而改變,而僵直性脊椎炎也不會妨礙自然生產。
(三)脊椎側彎(Scoliosis)
懷孕會不會使得母親原有的脊椎側彎惡化?目前仍有爭議。有的學者認為,弛緩素加上懷孕本身對於脊椎的機械性壓力,會使脊椎側彎的角度惡化;但也有回顧性研究,並不贊同這樣的說法。輕至中度的脊椎側彎似乎不會影響懷孕生產的過程,不管是自然流產、死胎、或其它併發症,都沒有增加的趨勢。
不過,如果脊椎側彎嚴重,曾有病例報告會影響脊椎麻醉的操作,以及生產姿勢的擺位;曾經接受脊椎後融合(Posterior fusion)的患者,少數自然生產會有困難;如果是脊椎側彎嚴重到影響肺功能,生產時要特別注意相關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Heckman, J D. Managing musculoskeletal problems in pregnant patients. Journal of Musculoskeletal Medicine. 1(7):35-40, 1984.
2. Heckman, James D. Sassard, Rhett. Musculoskeletal Considerations in Pregnancy. 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76-A(11): 1720-1730, 1994.
3. Ireland ML, Ott SM. The effects of pregnancy on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Clinical Orthopaedics & Related Research. (372):169-79, 2000.
4. McLennan AH. The role of the hormone relaxin in human reproduction and pelvic girdle relaxation. Scandivian Journal Rheumatology. Suppl 88:7-15, 1991.
5. Ostgaard HC, Andersson F, Karlsson K. Prevalence of back pain in pregnancy. Spine 16. 546-552, 1991.
6. Ostgaard HC, Anderson GBJ, Shultz AB et al. Influence of some biomechanical factors on low-back pain in pregnancy. Spine 18: 61-65, 1993.
7. KBerg G, Hammer M, Mollre-Nielsen J et al. Low back pain during pregnancy. Obstertrics and Gynecology 71:71-75, 1988
8. Wand JS. Carpal tunnel syndrome in pregnancy and lactation.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15-B: 93-95, 1990.
9. Johnson, CA. Occurrence of de Quervain's disease in postpartum women. Journal of Family Practice 32: 325-327, 1991.
10. Beaulieu JG, Razzano CD, Levine RB. Transient osteoporosis of the hip in pregnancy.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case report. Clinical Orthopaedics 115: 165-168, 1976.
11. Myllynen P, Makela A, Kontula K. Aseptic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during pregnancy. Obstertrics and Gynecology 71: 495-498, 1988.
12. Dhar S, Anderton J. Rupture of the symphysis pubis during labor.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283: 252-257, 1992.
13. Griffin, J.: Rheumatoid arthritis: biological effects and management. In Pregnancy, Autoimmunity and Connective Tissue Disorders, pp. 140-162. Edited by J. S. Scott and H. A. Bi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14. Unger A, Kay A, Griffin AJ, Panayi GS. Disease activity and pregnancy associated alpha 2-glycoprotei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during pregnancy.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86: 750-752, 1983.
15. Ostensen, M, Romberg O, Husby G.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motherhood.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 25: 140-143, 1982.
16. Betz RR, Bunnell WP, Lombrecht-Mulier E et al. Scoliosis and pregnancy.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69-A(1):90-96, 1987.
17. Visscher W, Longstein JE, Hoffman DA et al. Reproductive outcomes in scoliosis patients. Spine 13:1096-1098, 1988.
請尊重著作權,未經作者同意,請勿任意轉載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