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遠距醫療(telemedicine),就是藉著資訊及電信技術來交換相隔兩地的病患的醫療臨床資料及專家的意見,以克服空間甚至時間上的障礙。它結合了電腦、通信技術與醫事人員的專業知識,使醫師可以相隔千里進行視訊會議及隔空會診,提供偏遠和離島地區的民眾全面的醫療照顧,也可提供醫師及護理人員的教學訓練機會。而遠距醫療的定義與包含的內容也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隨之改變。就比較狹義的內容遠距醫療是指遠距放射線學,遠距精神醫學,還遠病理學等等專業的科目。.稍微廣義的解釋,遠距醫療則是指在一定距離以外相隔兩地的醫療照會行為(teleconsultation)。更廣義的定義,遠距醫療是代表遠距的健康照顧(telehealthcare)行為,包括臨床上的各種醫療應用以及醫學衛生教育。
二、 目的:
遠距醫療的目的,亦即其優點所在,可以以兩句話來概括:「打破時空限制」和「資源分享,節省成本」。
就前者而言,遠距醫療快速傳輸的特點,能夠爭取診療時效,對急症病人來說是莫大的福音;而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將醫學中心的醫師和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與服務,提供給偏遠及離島地區的民眾、醫師和護理人員,使病患不需親身至大醫院求診,醫師可透過本系統進行視訊會議、遠距教學以及隔空會診……等,地圖上相隔萬里的兩地,也不過是一個按鍵的距離。
就後者而言,透過電腦網路上的應用,使醫療中心不用重複投資購買昂貴的醫療器材與設備,同時利用遠距醫療網路系統,在偏遠的地區的小型醫院急診所的醫師,可即時且互動式的得到大型醫學中心專家的專業顧問與諮詢,病人無須耗費時間金錢轉診到大型醫院,如此可以提昇醫療服務水準,亦可節省許多龐大的醫療成本。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遠距醫療計畫」,我國推行遠距醫療的主要目的如下:
1. 配合行政院推廣的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NII)政策。
2. 瞭解新科技引入對於醫療照顧的影響。
3. 提供偏遠地區民眾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4. 補償醫療資源之不足。
5. 提供及時會診,把握診治先機。
6. 建立遠距會診技術,節省醫療費用。
7. 提供偏遠地區醫師及護理人員教育與進修訓練。
以台灣而言,遠距醫療最重要的任務,乃是改善離島及偏遠地區居民醫療資源嚴重缺乏的情況。台灣山地離島地區因環境因素限制,一直處於醫療資源普遍缺乏,又交通不便,不易赴外地就醫的惡劣情勢之下;佔東台灣一半面積的台東縣裡,連一位腦神經外科醫師都沒有,病患只能往數百公里外的高醫或慈濟醫院求助;省立台東醫院裡,有一大半的設備閒置,因為沒有足夠的醫師來操作;台灣本島的偏遠地區就已如此,離島的醫療狀況更可想見一斑。儘管近年來政府採行各式各樣的政策企圖平衡醫療資源分佈的不均,例如山地離島衛生所醫療設施的改善,澎湖區域建置醫療船,花蓮、高雄等區域建置停機坪,縮短偏遠地區地理間的差距……等,但充其量只是提升了硬體設備,醫療人力往都市集中的現象卻是日趨惡化。探究醫事人員不願「下鄉」的原因,主要在於人文社會條件的考量,和資訊取得與進修的不便。遠距醫療的發展,一來可以彌補偏遠地區居民交通不便、無法至外地就醫的缺憾,二來提供偏遠地區醫療工作者一個進修及資訊取得的便捷管道,增加醫事人員至偏遠地區服務的意願;最後,對於不願至偏遠地區的醫師,仍可透過遠距醫療系統提供其專業知識,為偏遠地區民眾服務。當然,遠距醫療並不能完全取代醫療照護,卻能夠為哀哀無告的偏遠居民提供另一線生機。
三、
設備:
a. 硬體
(1) 影像視訊工作站
(2) 醫療影像掃描機
(3) 網路介面設備
(4) 視訊會議設備
b. 軟體
(1) 作業系統
(2) 遠距會診作業系統
(3) 醫療影像擷取軟體
(4) 圖形介面
(5) 網路協定
四、
方法與傳輸:
目前可使用的醫療資訊型態及擷取方式如下:
1. 文字資訊:例如病人基本資料、檢驗報告、檢查報告...等,可以透過個人電腦的輸入,或是與醫院管理資訊系統以及檢查分析儀器之結合,並自動擷取所需要的資料。
2. 圖形資料:心電、肌電、腦波圖形,用掃描機輸入此資料。
3. 靜態影像資料:如傳統X光攝影、電腦化放射攝影(CR)、電腦斷層掃描(CT)、磁振造影(MRI)、核子醫學攝影
(NM )、超音波攝影等造影儀器所產生的影像,將掃描成相片數位化傳輸,或以科技連結造影儀器,擷取影像視訊。
1. 音訊資料:如病患心音、呼吸聲等病患身上可提供醫師診斷所需的聲音,透過設備取得各類聲音檔,以麥克風收錄。
2. 視訊語音以及其他的附屬資料:例如會診醫師或病人的現場視訊、動態檢查攝影 ( 如:超音波、內視鏡會診...) 、文件、會診過程討論的語音及白板功能的交談文字訊息等等,利用視訊會議設備傳送相關的資訊。
接下來,我們需要一套理想的軟體,能夠整合先前輸入電腦的文字(Text)、數據( Number )、圖形( Graphics )、影像( Image
)、音訊(Audio)、視訊(Video)等各種資料型式,讓使用者能夠快速輸入或取得所需的資料,以便利診療的進行、會診的討論,或作為教學之用。
二、
現況與改進:
a:現況
醫師利用電子郵件系統做病情的判斷以決定初步處理程序,再利用遠距會診系統進行病例的討論及影像的判讀。傳送的資料有:心電圖、超音波檢查、電腦斷層掃描片、X 光片以及病患的聲音、影像…等。
以下探討國內最常使用到遠距會診系統部份:
(1)超音波檢查:
超音波檢查,是利用頻率與探頭的不同,將人體內部組織,以影像的方式展示出來。
(2)X光判讀:
病人接受放射線科的檢查後,技術師可將影像結果傳輸到醫師手中醫師便可立即的判斷病情。
b:改進
(1)醫病關係
遠距醫療在解決資源分配不均、偏遠醫療不便的問題上,雖有種種的優點,然而卻也有許多尚待克服的問題,暫且不談技術層面的問題,我們假設所有的資料和影音聲光都可以完整無誤的重現在主治醫師的面前(亦即這是一種「原音、原影重現」的兩地溝痛,除了碰不到、聞不到外,幾乎模擬了真實的會診狀況),在這個條件下考慮遠距醫療還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
我們可以由醫師本身權力的轉移模型,與醫病原先的溝通模式來試著探討:
(原來)
醫師 → 病人 自主、判斷、治療 |
高層醫師 → 基層醫師 治療診斷主要決策 主要照顧的執行者 |
(遠距醫療模式)
遠端醫師 自主權力轉移 →對於2個專業的無所適從 病人 ↖ ↘ 當地駐診醫師 ↗ ↙ 變成了居電腦與病人間的媒介工具,自主與專業權威下降 |
1. 當地的轉(駐)診醫師的專業能力及社會地位受挑戰
因為患者都會假設在遠端的那位主治醫師所做的判斷是比較可信的,如果經過會診之後,轉診醫師仍堅持己見,那麼病人要相信誰,或者病人要轉診醫師照著主治醫師的方法來治療,那又應如何?而且在病人面前完成專業間必然的溝通(包含衝突)是不是適當呢?這部分仍有許多待商榷的地方。
2. 醫師專業自主權的轉移與下降
當轉診醫師與主治醫師間有判斷上的衝突,比如轉診醫師覺得病人的病情不過是感冒,然而病人不放心,堅持要進行遠距醫療(得到主治醫師的診斷才放心),轉診醫師該不該答應,答應後這部分的金錢要誰來負擔?此外,這種狀況也會造成轉診醫師自信心的喪失,乾脆每次有病人來就以遠距醫療詢問主治醫師該如何處理,反而喪失自主判斷的能力。
同時對於遠距醫療資源的使用,也會因此而造成「害怕自己經驗不足,寧願採取成本較高的遠距醫療」之資源浪費。
3. 邊際效應:造成密醫的興盛
遠距醫療,簡單的說,只要有一台電腦,連上網路,再加幾樣周邊的設施就可以為人看病,開處方,而且事後又可將這些醫療紀錄很快速的除去,造成病人在求醫時的不確定感,且危害一般大眾的健康,誰知道在螢幕裡的那個是不是個穿個醫師服的乩童,跟你說得正經八百,結果是要你去廟裡收驚、捐錢?而且專家系統的使用若沒有一定程度的保密管理,對於正當醫療體制的運作也會產生極大的衝擊。
因為診斷不僅僅是病徵的陳述與檢查報告的解釋,有時候由問診中無意間獲得、或是醫病兩造在面對面時的親身感覺才是對於病症下診斷的關鍵;過度依賴著資訊傳遞與查詢反而會降低醫師對病人最基本的觀察訓練。
4. 遠距醫療會造成醫師和病人間更大的疏離感
因為兩方都是對著一個冰冷的螢幕或攝影機說話,感覺上缺乏人性及親切感,有可能會影響醫病間的溝通。即使是居中的當地駐醫,也難將其在醫病雙方的互動中定位。
5. 遠距醫療有個無法改善的缺點--就是醫師和病人只有影像和聲音的溝通:
所謂「望、聞、問、切」,遠距醫療只能做到望和問而已,遠距會診系統無法讓會診醫師直接觸摸病患進行必要的檢查,再加上有些病患又不善於適當地描述病情,因此會診醫師無法完全掌握病患的訊息,不容易很快的建立良好的醫師、病患之間互信關係。所以為增進醫病關係,建議會診醫師最好每隔一段時間親自至當地看診及追蹤病情,我們也必須進行評估遠距會診適用的臨床專科領域及執行的技術,以彌補或降低因會診醫師無法和病患直接接觸的問題。
6. 法律責任的歸屬
會診醫師的建議僅供參考,轉診醫師仍應擔負患者所有的醫療及法律責任。然而究竟何種專科領域、何種症狀的患者適合使用遠距會診,遠距會診對醫病關係的影響及其診斷有效性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7. 病人內心的感覺
1. 對醫療雙專業的不信任
當病人必須面對的是雙重(彼此有高、基層之分的醫師)專業時,大部分的人會以地位高者為「專業知識較豐富者」,這種現象可以由病人不願意當實習醫師的「實驗品」心態很像;因此居中的轉(駐)診醫師就會面臨很大的專業部安全感,同時病人也會無所適從,而對專業的單一權威性發生挑戰的心態。
2. 不受尊重與疏離感
透過多媒體與一名完全陌生又相距很遠的醫師交談,其實對正常的人來說是一種很奇怪、也不愉快的經驗(就好像大部分的人聽到答錄機的聲音通常會選擇掛斷電話,除非有要緊的事)同理,當醫療中介入了太多不人性的科學化儀器,會使得病人產生心理上不舒適、不被重視的氣憤感覺。特別是對台灣現階段教育程度不高的老年階層來說,科技的使用對於他們是很陌生的,要求他們對著錄影機鏡頭、看著螢幕與另一端的醫師透過麥克風對談,是一種很尷尬的經驗。
3.
對於專業團隊的信賴感下降
由以上兩點,可推測病人對於醫療專業的信心會大幅降低,甚至是就醫為不得已之畏途,因此遠距醫療對於實際在醫病問題的改善,其實只提升了距離、資源的再分配,對於最重要的溝通關鍵互動,則是疏離與不安心的來源。
1.
其他相關配合的措施
例如網路建設的腳步、法律的配合、保險給付政策、醫療糾紛的處理以及成本效益的考量,都是推廣遠距醫療以前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
目前遠距醫療仍在實驗階段中,因此除了以上所面臨的問題必須列入評估外,對於日後能夠順利推廣遠距醫療發展與否,也端賴遠距醫療健保給付的問題解決方案、訂定遠距醫療糾紛相關的處理法令以及降低系統建置的成本和電信通信費率。
(2)經濟效益
成本的考量,可以分成兩方面來討論:
一、支出:
遠距醫療,主要可以分呈兩方面:電信通訊、以及醫療照護的成本。其中以電信通訊的部分,才是遠距醫療所需額外負擔的部分。這方面的成本又可以分為硬體的設備和電信傳輸的價格!而這兩部分軍事十分昂貴的。因為遠距醫療資料的傳輸需要的頻寬十分巨大,且需要更多、更先進的的硬體設備來完成,設置這些都需要投資下大量的資本!
二、效用:
遠距醫療最重要的效益是掌握診治先機,讓病人及時接受治療,提高治瘉率。另外,亦可解決偏遠地區醫療照護不足;以及提供醫師新的進修管道。然而,這些方面的效用,難以用實際的金錢價值去衡量。我們所能比較的,乃是遠距醫療所節省下來的轉診費用:如交通費等實質利益。
從目前執行遠距醫療計畫的經驗來看,的確已感受到遠距醫療對離島、偏遠醫院及病患發揮相當得效益!而我們確實也卷醫療有強烈的需求。但是,從上面一些分析看來,遠距醫療的花費是十分龐大的,成本偏高,而力亦卻是沒有一個明顯的數字可以顯現!若單單從數字上的考量來看,是頗不合乎效益的。但是,其所帶來的一些潛在價值卻是不容忽視的!且敵確有其必要性!
從一協外國的文獻報告也可以發現一些潛在的問題因子:
1. 為求會診之準確,設備過度投資!
2. 傳輸品質潛在隱藏著不穩定性!
3. 由於種種限制,使用率偏低。
4. 通信費用昂貴,雙方不願投資。
5. 政府補助停止,計畫便面臨停擺!
6. 保險給付不足營運成本。
7. 成本效益不易評估。
從上面的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問題主要出現在:一、成本過大,效應不明顯;二、民眾使用率的問題;保險給付的方面!
既然要討論成本的經濟效應,我們就不能不正視上述的問題。其中較重要的困難便是如何提高民眾的使用率,以及保險的納入以及給付的金額之問題!如今台灣的遠距醫療針對的是偏遠地區,但投資這龐大的醫療網路,有必要在多發覺依稀一些其他的用途;另外,全民建保是否給付,金額如何,這些問題都是需要去釐清的,同時更必須反映成本!不要到時候又搞的一團糟!計畫也無法實行!
最後,我們要有一些認知,遠距醫療是未來的一種趨勢,投資的高成本是必須的,目前或許沒有明顯的回收,但未來避有其展望!不過若要有好的成果,則一些問題仍是亟待解決的。
三、
結論:
近年來由於通訊科技、影像處理分析、多媒體資訊的傳輸、電腦技術以及資訊系統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使得遠距醫療漸漸地成為可行的一種醫療途徑,遠距醫療應用的概念幾乎擷取了近代所有尖端電腦科技的大成。為了達成大醫院與大醫院之間、大醫院與小醫院或者是基層醫療單位之間的互相支援,衛生署計畫以現有推展遠距醫療的連線醫學中心為基礎,與其所屬之區域暨緊急救護網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完善、便利的遠距醫療資訊網路。
該資訊網路之建置,首要工作為標準化及制度的建立,包括文件格式標準化、資訊傳輸交換標準化、臨床會診規範等。其中文件格式化部分,包括:病歷/檢驗格式、部分文書文件標準化,利於判讀及歸檔;資訊傳輸交換標準化部分可包括二大類:第一類為HL7( Health Level 7 ,HL7 ),為一被接受的醫療資料交換的協定,第二類為影像資料標準格式,原則上是以DICOM
3.0 ( 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 ,DICOM ) 為標準格式;臨床會診規範的部分,包括會診動作確認法則、操作流程及實施要點、適合應用遠距會診的病例規範及會診費用給付規則之訂定等。這些事項正由衛生署統籌制定之中。根據目前執行遠距醫療計畫的經驗來看,雖已感受到遠距醫療對離島醫院及病患確實發揮相當效益,而民眾對遠距醫療所提供服務也具強烈的需求,然而,從外國研究成果及經驗來看,未來遠距醫療計畫可能面臨下列幾項問題:
1. 為求會診之準確性,設備過度投資。
2. 傳輸品質潛在隱藏著不穩定性。
3. 由於種種的限制,使用率偏低。
4. 通信費用昂貴,連線雙方不願投資。
5. 政府補助停止,計畫馬上面臨停擺。
6. 保險給付不足營運成本。
7. 成本效益不易評估。
為讓遠距醫療的模式正常延續,這些問題待一一克服。
「遠距醫療」計畫,除可建立遠距醫療的標準模式外,尚可由此衍生為遠距醫療病例教學系統,基層醫療人員可查詢各醫學中心所儲存有關會診案例之討論與診斷,學習學殊病例之處理方法。因此,本系統對日後基層醫療人員繼續教育之提供,以及處理特殊病例能力之提升,均有甚大助益,值得格外重視。
遠距醫療應用於區域暨緊急救護網,以照顧區域內廣大的民眾,是衛生署未來計劃的方向。如此,不但可以發揮區域內相互支援及醫療資源共享的效益,也將使得需要照護的民眾得到更迅遠及高品質的醫療照護。因此,遠距醫療現有的會診、教學提供、轉診的功能,再加上緊急救護網內的緊急醫療資源管理系統、救護車動態管理系統,以及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 GPS )的搭配,將形成一完整的緊急救護體系。可以更有效的整合區域內醫療院所的資源,使區域內的「緊急醫療救護中心」可以發揮及時搶救與提高病患診治先機的功能;也使得「遠距醫療」提昇區域基層醫療品質、均衡醫療資源,保障國民健康的目標能夠早日實現。
四、
參考文獻
http://140.116.253.105
http://ms1.tsmh.com.tw/medical/long_distence.htm
http://ceiba.cc.ntu.edu.tw/40129210/final/12/12.html
http://www.mc.ntu.edu.tw/staff/mi/research/nii.htm
http://med.mc.ntu.edu.tw/~hospice/paper_isdn.html
Harold、野人、Crtina期末報告